春晚上的《丝路山水地图》是真的吗?《丝路山水地图》为什么这么珍贵?

admin 289 0

  “首尾整齐”自然是“经过剪裁”的效果。然而,中国古画岂有装裱不经“裁切”的“传世之作”?而且,如果依《蒙书》作者书里书外一再宣称《蒙图》是明朝内府所用之物,是“嘉靖皇帝手边各种地图”之一,画师绘制之后,岂有不“剪裁整齐”和“重新装裱”之理?因之,《蒙书》所持《蒙图》“被人裁切”依据之一,实属无理之谈。

  再者,《蒙书》作者以《西域土地人物图》嘉靖刻本的“发现”做《蒙图》“被裁切四分之一”的依据,其逻辑不仅建立在一个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的虚假前提上:《蒙图》是《西域土地人物图》的母本。而且,即使这个“母子关系”成立,也不能以后者的长度来反证前者的长度。道理很简单:天下恐怕再无理的逻辑,也不会设定母亲必须与儿子高度相等。因此,《蒙书》作者以其自定“摹本”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多余部分,论证(“揭谜”)其自定“母本”的《蒙图》“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其逻辑的荒谬已破了常识的底线,遑论学术水准的丧失了。

  然而,《蒙书》作者积八年之功的“学术研究”目标,绝不止于将所谓“气势恢弘,原图应长四十米”的《蒙图》定位为“绝非寻常百姓家所用地图,必为明王朝国家所有,原系明王朝内府藏图”(第78页);而是要在当今语境下,将这件“王朝内府”藏品定位为具有世界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时代的产物”。《蒙书》对《蒙图》的最终定位是:

  如果说《郑和航海图》表现的是明帝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蒙古山水地图》则反映明帝国与西方的陆路交通。气势恢弘的《蒙古山水地图》产生于明代中叶,正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产物。(第190页)

  因此,《蒙书》作者不仅毫无依据地要为《蒙图》争取“应有的四十米长度”,而且同样毫无依据地坚持其所谓“被剪裁的四分之一”,系从天方(麦加)到鲁迷(伊斯坦布尔)的地段。

  《蒙书》在臆断《蒙图》“被人裁切四分之一”的时候,根本不正视《蒙图》的图面状态。在《蒙图》实有的30米长卷中,除去东西两端,图中地标是以非常简略的方式绘制的:如果说山体虽然粗略,但不失为山水画的画法,而城池则普遍以标准化的倒梯形图样绘制。这意味着,《蒙图》两端之间的主体内容,是服务于地图绘制的图示性图像,而非真正山水画的艺术图像。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