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_刘邦为何能轻易三次夺取韩信兵权?浅析汉朝兵权管理制度!

admin 286 0

韩信几乎是刘邦的“造兵机器”,刘邦先后三次抽调韩信的大军。第一次是攻取代国之后,刘邦派使者一纸调令抽走主力;第二次是刘邦在成皋败于楚军后,突然渡过黄河,闯入韩信大营,夺了韩信的兵符;第三次是垓下之战后,刘邦故技重施,突入韩信大营,夺了他的军权,将他改封为楚王。

文史知识_刘邦为何能轻易三次夺取韩信兵权?浅析汉朝兵权管理制度!  

按理来说,军营这种地方防备森严,士兵们可不管你是谁,只听主将的命令,刘邦要想闯营,当心变成刺猬!即便刘邦硬闯,也不可能瞒过韩信,刘邦又不是孙悟空,凭什么两次夺走韩信的兵符呢?这事到底可信不可信?当然可信,理由如下。

朝廷三大权制约统帅:兵符在手不等于完全掌控军队

很多人误解,以为一旦将军手持兵符,就是无冕之王,为所欲为。尤其是那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让人觉得得兵权得天下的感觉。倘若真是这样,天下岂不是永远处于军阀混战的军人政治时期?

事实上,人们早就认识到军队的两面性,早就创造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把这只大老虎关进了笼子,在需要的时候放出来,不需要的时候“收监”。有以下几个措施,足以管控军队。

文史知识_刘邦为何能轻易三次夺取韩信兵权?浅析汉朝兵权管理制度!  

1.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将领没有调兵权

部队在非战时状态,驻扎于行营,由朝廷指定的官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裁撤或增补兵额、日常补给和训练、器械营造和大军调动。统兵权是指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军事行动的指挥权。

这两个权力是分开的,也就是说,有调兵权的,到了战场上没有指挥权;有指挥权的不能随意调动军队的移动。这两个权力的分离,让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完全控制军队。

以陈桥兵变为例,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想到没有:赵匡胤拿到指挥权后,为何非要把部队领出去转一圈,到陈桥才发动兵变?直接在开封立刻兵变不更简洁吗?

其中的蹊跷就在于,赵匡胤只有指挥权,却不能偏离军事行动目标调动军队,也就是说他想把部队拉到皇城逼宫,军队不听他的调遣。赵匡胤只有将调兵和指挥两权合一,才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商定的计划,就是走到陈桥后,再从有调兵权的人手上夺权。

文史知识_刘邦为何能轻易三次夺取韩信兵权?浅析汉朝兵权管理制度!  

韩信手上的兵符也是如此,只有战时指挥权,军队的调动不在他手上。这时候,如果刘邦不发出调动指令,韩信的兵符其实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严格来讲,所谓刘邦夺权,这个说法就很夸张。

2.补给依赖于大后方,将领受制于朝廷供应

军队的后勤补给,一般都需要后方供应,而不是自给自足,除非两种情况:流寇军阀和藩镇势力。流寇的做法是打到哪儿抢到哪儿,没办法,没人给他们做供应;藩镇是朝廷赋予了权力,可以兼管财政,自给自足,带来后果就是不受中央节制。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