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常识_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admin 495 0

  鸿门宴上范增力主杀刘邦,主意更加不妙,简直就是让只有几万兵实力的项羽去当天下公敌。刘邦一人一军攻落关中,令秦王俯首,毕竟是仅次于项羽的二号灭秦功臣。在刘邦表现如此恭顺,放弃关中、拱手归降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杀之,其余入关联军诸将该怎么想?势必要人人自危了。 那只有几万本部人马的项羽,这个天下霸主怎么还坐得稳呢?

  四、项羽不以关中为都、还军彭城,分封天下,同样是形势所迫。

  从项羽对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从他先尊义帝,却又迫不及待杀之来看,他是绝不满足于做一个虚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他并非不想成为如秦始皇嬴政一样统一帝国的集权帝皇,而是实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实现,才玩弄驱虎吞狼之计,搅动天下大乱。传统史观的误认,以为为项羽当时在咸阳本可以凭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去直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虎踞关中,君临天下,其实全无可行。

  批判项羽分封是开历史倒车、对抗大一统历史洪流云云,更是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完全不顾及当事人所属军政集团的实际利益。项羽亲手覆灭大秦帝国,斩杀秦军将士超过四十万人,更为了彻底断绝秦国如六国一般的死灰复燃可能,就非得尽灭秦王室宗族,摧毁其贵族世家,血海深仇导致故秦遗民对其恨之入骨,也没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拥戴,难以御使其为己用,更勿论在关中立足,以为根基。

  项羽部几万楚军战力精良,冠绝天下,是项羽争霸的根本,军心思归人情之常,身为主帅也不得不俯仰麾下将士的意志,所以才有“衣锦夜行”之叹。那个吐槽“沐猴而冠”被烹杀儒生的建议,犹如痴人说梦。鸿门宴后,项羽头号大敌已经并非刘邦,而是义帝为首的已经恢复六国的旧王族们。所以在项羽的角度看来,刘邦非但不是敌人,而是作为新兴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汉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牵制。 毕竟项羽两人从前在项梁账下关系甚好,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结为异姓兄弟,以项羽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的为人,感情并非虚假。

  甚至项羽之所以会在鸿门宴后告诉刘邦,是其账下左司马曹无伤告的密,看似无谋之极;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不过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借势算计了自己的兄长,有些歉疚,向长兄道歉卖好之举罢了。项羽的分封方式,其后亦为刘邦全盘继承,甚至就连延绵四百年的汉朝的国号,并成为之后汉民族名称的“汉”字,来源也是项羽这次分封刘邦为“汉王”。

  西汉时成书的《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并非单因作者对项羽的何等偏爱,而就是源于项羽的这次分封,是汉王朝的上溯法统之由来。刘邦的汉王,既非自封,亦非名义上的天子“义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项羽所直接封授。同理亦将陈胜这个在后世王朝史书中只会享受反贼待遇的草莽,列入世家,表彰张楚政权的首义反秦之功。

  当然随着几百年后汉王朝政权巩固,就不再认项羽的法统了。东汉班固修《汉书》就只将项羽和陈胜合传,秉承「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都是楚义帝熊心的臣子,项羽弑君,刘邦讨逆」的历史观。

  汉胜楚败,天命使然,非因鸿门。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