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名将辈出,但是统帅级的人物却并不算很多,其中李靖便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在统一战争还是在攻灭东突厥、吐谷浑之战中,李靖都发挥了极大作用。
作为鼎鼎有名的军事家,李靖曾著有《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称为《李卫公兵法》。该书曾流通于世,但北宋中期就散佚了。到了清代,汪宗沂根据杜佑《通典》、杜牧《孙子注》及《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所引《李卫公兵法》逸文,辑成《李卫公兵法辑本》。
在李靖的论述中,我们能看到唐朝初年的军队编成情况、作战训练情况及不同兵种的比例。
该书中写到:
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而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中军四千人,内拣取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侯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一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六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有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一千八百五人,共计一百四十八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
也就是说一个两万人的军中,六千人是辎重兵,一万四千人为战兵,战兵中骑兵为四千人,其所占全军的比例为20%,所占战兵的比例为28.5%,步兵中则分弩手、弓手、跳荡、奇兵,拣选精锐会组成战锋队。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唐军一军中骑兵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为什么唐军在边疆战争中能具备超强的机动力呢?
请注意,唐朝时期骑兵和步兵的划分是兵种的划分,并非是以有马、无马为标准的。
既是列入了骑兵编制,那么骑手便熟练骑射和冲击作战,同时所配马匹亦为突击力强、耐力好之良马。

而按照唐初的军队编制,其基层的作战单位——队,是由五个火组成的,每火有十人组成,其并非一个作战单位,而是生活和管理单位。这个“十人为火,火有长”的单位要“备六驮马”。
也就是唐军的步兵,十人之中就要配置六匹驮马。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唐军的着甲率较高,且有着远征作战的需求,军队长途机动必然不可能是着甲状态的徒步行军。大量配置驮马即可平时用于驮运铠甲、军资,一方面减轻军人体力消耗,另一方面则增强行军和机动能力。
此外,为了满足远征作战的需求,请注意唐军中辎重兵的编制是很高的,达到了30%的比例。
这是唐朝初年时的军队编制体系。
而在另一部唐朝兵书《太白阴经》中,记述的可能是唐初之后的军队状态。
该书中以一军人数一万两千五百人,进行了介绍。
根据书中记述判断,其中骑兵人数为两千五百人,比例与唐朝初年是相同的,均占到了全军兵力的20%。
古代的一两银子是多少钱?现在的十万元在清朝值多少钱?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