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曹操乌巢血战大败淳于琼,那边袁绍的大将张郃、高览得知乌巢兵败的消息,又听说郭图向袁绍进谗言说自己坏话。张郃害怕战后被袁绍问罪,当即在战场上烧毁工程器械,率领士兵向曹洪投降。曹洪一开始半信半疑,不知道张郃是不是诈降。身旁的荀攸连忙劝曹洪,“张郃的计略不被袁绍使用,生气怨恨袁绍才来投奔我们的,我们还有什么迟疑的呢?”曹洪连忙开营门接纳投降的袁军。
乌巢淳于琼被杀,守军被击溃,而前线的张郃、高览投降,这个时候袁绍溃败的局势就不可避免了,曹操的军队趁着胜势杀向袁绍。此时的袁绍自知无力回天,抛弃将士和儿子袁谭狼狈逃离战场,最后袁绍回到河北的时候身边只有八百骑兵。
我们纵观官渡之战,曹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小胜利,但是从始至终一直处于极大的劣势之中,最后兵粮已尽,士兵疲惫,甚至数次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地步。然而形势的翻转就在于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许攸因家人被抓,临阵投敌。之后曹操偷袭乌巢,而张郃投降,彻底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到底凭借什么赢得了官渡之战?曹操自己又是如何评价官渡之战的?
虽然袁绍这个人有一定缺点,但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战略上和战术上是无可厚非,并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地方。
袁绍这个人其实是很有头脑的,史书上记载说袁绍年轻的时候曾经和曹操聊天,对曹操说,“如果我们大事不成,讨董失败了,要怎么办呢?”曹操反问,“你会怎么做呢?”袁绍非常豪气地回答道,“我想向南占据黄河,向北占据燕代,联合北方少数民族,这个时候再向南争夺天下!”袁绍早年的这番计策可以说是袁绍版的隆中对,只不过这个隆中对是自己给自己出的。
而袁绍也在多年以后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公元199年,袁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消灭公孙瓒,这个时候袁绍不南向以争天下,难道要像刘表一样缩在黄河以北等待灭亡吗。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的兵力十倍于曹操,这个时候就是袁绍和曹操开战的最佳时机。如果袁绍这个时候打不过曹操,再过2年,再过5年袁绍面对曹操更没有胜算。
袁绍不仅派遣了颜良,还派遣了郭图和淳于琼。郭图是谋士,而淳于琼是大将,所以袁绍的人事安排并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后人看到了史书的一部分,所以片面地指责袁绍。更何况颜良被关羽击杀,颜良自己并没有贸然出击,颜良好端端地坐在阵中,关羽看到了骑着战马杀了过来,如入无人之境,于万军中取颜良首级。颜良并没有任何指挥上的失误。
史书上记载沮授曾经对袁绍说,“我们可以派遣蒋奇带领部队,断曹操的粮道。”袁绍虽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确确实实派了其他人。《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袁绍派遣一个叫韩荀的将领偷袭曹操西边的粮道,结果韩荀被曹仁击败了。《三国志 任峻传》也记载了,当时袁绍多次派遣部队断曹操的粮道,搞得曹操焦头烂额。任峻不得已,以一千乘粮车为一部,重兵护卫,才断绝了袁绍的骚扰。
既然袁绍战略上和战术上并没有大的问题,那么曹操又是凭借了什么击败了袁绍呢?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曾经对着身边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官渡之战之所以获胜是天意啊,但也离不开诸位的功劳。在曹操眼里,官渡之战能够获胜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天意,一个就是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