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中干,不务实事,骨子里的懦弱和耳根子软的毛病,就是赵佶的性格。这也解释了徽宗在1123年之后对辽、金态度的反复。他作为“佞道昏君”永远挂在了耻辱柱上,假使1123年之后的历史是另一番图像,或者徽宗殁于1123年,对他的评价又会是怎样的呢?
3.内外策
伊沛霞的《宋徽宗》也以艮岳落笔。不过,她认为后世以花石纲批徽宗骄奢主要体现了中国历史惯有的道德教训。这个看法有些轻淡。从《汴京之围》可得,北宋连年支付辽和西夏的银、绢岁贡,国库本就负担沉重,花石纲激发民怨沸腾。1120年爆发的方腊起义就以反对花石纲为号召。假如方腊起义与稍后的宋江起义没有在这个敏感时刻爆发,军费开支等一干用项就会大幅减少,大宋北境就不会如此空虚。为了应付民间舆论,徽宗决定采取攘外以安内的方法:利用对外矛盾来化解民意,把百姓的不满从内引到外。
契丹兴而辽天祚帝昏衰,两族仇怨日久,宋室若坐山观虎斗,让北境的敌人相互缠斗消耗,即可渔利。然而徽宗听从童贯、蔡京等人的怂恿,联金抗辽。宣和元年(1119年)遣马政等使金,相约合力攻辽。次年,又遣赵良嗣使金,与金人约定,金攻辽中京,宋攻辽燕京,灭辽之后,宋只求收回五代石晋贿辽的故地,而将输辽的岁币,转输予金。约议既成,然而大宋战力乏弱,燕京反为金人攻下,随后宋廷只得以钱财换取燕京,力图以扯皮的外交辞令争取利益,拙劣的外交政策反而让金人摸透宋室的纸老虎气息,燕京及六州财富皆被金人席卷而去,留给宋的只是几座空城。
1123年,阿骨打死,弟吴乞买立,是为金太宗。攻宋提上了日程。
4.群臣相
本书出场人物众多,其中一大群体,就是北宋的文臣武将。身为臣子,他们要履践职责,他们的表现也是人性复杂的多样化呈现。
马扩因勇武而获得金人的尊重。赵良嗣的长袖善舞虽然为北宋争取到了燕京,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老将种师道戎马倥偬,无力回天,病逝于1126年。张孝存率太原民众死守孤城,团结自律,粮绝而城破。
降将张觉,这个不算起眼的人物,却被作者放在一处聚光灯下。张觉是辽国时期的平州节度使,叛辽投靠金,复叛金投宋,而宋在金的压力下,杀了张觉,递交首级。而张觉是被宋军之中最能打仗的常胜军统帅郭药师收留的,因此这一事件招致了郭药师和常胜军的不满。后郭药师投金。
李纲,汴京保卫战,时势造英雄。本书并未极力刻画李纲的英智,尽管他抵住了第一次围城,却无法再次创造神话,因为他手中无兵马,因为他也是一枚棋子,就算有好的计谋、好的建议,皇帝听不进去,他就是无用的。
“战”和“守”,两派势力争论,两种对敌概念。最怕举棋不定、朝令夕改,而徽、钦二帝都犯了这个大错,既让臣子无所适从,军事进度遏止,也让金人鄙视宋人的不诚信。这样的做法也寒了有作为的臣下的心,最后围绕皇帝周围的就只有一群小人。
“官场”潜规则是什么?千年前的一则故事告诉你如何在“官场”之中生存?
所谓的“官场”,旧时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贬义,强调其中的虚伪、欺诈、逢迎、倾轧等特点。现在的领导干部队伍也称之为“官场”,照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