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常识_明朝五军都督府是个什么样的部门?五军都督府对政权有什么影响?

admin 276 0

五军都督府是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的总称,也是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后来朱元璋将大都督府分为五个机构,权不专于一司,兵权对于皇帝来说能分散就不要放在一人身上。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之间也能起到相互牵制、监督的作用,那这两个军事机构究竟谁的权利更大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古代历史常识_明朝五军都督府是个什么样的部门?五军都督府对政权有什么影响?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后,按照元朝的军事领导体制设立行枢密院,统领麾下将士。随着实力的增强,朱元璋又在集庆设立了统军元帅府,在各重要地区设立了翼元帅府,分管各地将士。

太祖下集庆,即置行枢密院,自领之。又置诸翼统军元帅府。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于龙湾之战击败陈友谅后,废除了行枢密院,设立大都督府,以亲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统领麾下将士。

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

至正二十三年,在洪都之战中立下了大功的朱文正因不满朱元璋有功不赏而密谋发动叛乱,虽然朱元璋接到密报后及时处置了朱文正,但他还是决心消除大都督权势过重的隐患,所以他在大都督府增设了左、右都督。

大明建立以后,军权集中在大都督府的少数将领手中显然与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对大都督府进行分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分大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各一名,正一品。这样,五军都督府就继承了大都督府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掌管着除亲军十二卫之外的所有卫所,但是却失去了调兵的权力。

 

即便如此,从洪武十三年至正统十四年,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仍然很大,卫所将领的选拔和更替、卫所士卒的操练、管理军户屯田和军事情报的获取都由五军都督府掌管。此外,事关帝国安危的重大军事行动都需要皇帝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商议后才能决定。

五军都督府权力很大就意味着兵部地位的低下,不仅重大军事行动的商议兵部不得参与,就连五军都督府的事务兵部都不得干预。这样,兵部实际上就相当于是皇帝向五军都督府发布调兵命令的信息传达机构。

祖制五军都督府,外人不得与闻,惟掌印都督司其籍。前兵部尚书邝野向恭顺侯吴某索名册稽考,吴按例上闻,邝惶恐疏谢。

但是,随着明宣宗于宣德十年正月突然驾崩,三杨内阁乘明英宗年幼之机将兵部尚书王骥扶上了麓川之役明军主帅的位置,兵部第一次触碰到了军事指挥权。

在王骥的率领下,明军接连三次确定麓川之役的胜利,一向以儒雅示人的兵部文官充分展露出了自己驾驭战争的能力,只是有大量战功卓著、爵位在身的武将坐镇五军都督府,兵部地位的崛起依然阻力重重。这种情况下,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为兵部地位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