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这场战争本身,各个因素、各个阶段,也都饱含“必然性”。
首先,这是一场“引诱”赵国发起对秦“决战”动议的战争。
赵国大门阀、王室至亲、史称“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是比较坚定的“合纵攻秦”派,略懂军事,朝野势力“盖主”,主张赵国“自强”,并倾向于采取军事扩张的“快途经”。结合他当时对赵国最高层的深重影响,战力堪称第一的赵国,面对强秦的挑衅,基本上就是个一点就炸的火药桶。
战争导火索——上党郡的归属问题,也是必然的选择。
上党郡,是韩国的“非地”,离韩国腹地很远,倒是离赵国较近。韩国是被秦“欺负”得最厉害的一家,也是“赂秦”最殷勤的。秦要对他的“非地”打主意,他既没胆量也没实力去抗争。当强秦觊觎这块地方的时候,韩国的基本态度,绝对是容忍。如此情势,有没有那位主张抗秦的地方官,有没有当地人“不附秦”的民意,都不影响赵国向强秦“亮剑”。因为,赵国早就看上了这块地方,甚至早就把这块地方当成了自己的。一旦“失于秦”,不仅仅是资源和国家脸面的问题,更是被人家打到了家门口的实实在在的安全危机!
所以,面对秦国近乎“虚晃一枪”的“据地”企图,赵国抢先“收纳”上党郡,可谓是“条件反射”级的动作!面对秦国的大兵压境,兵强马壮、有战绩有良将(廉颇,当世唯一敢说有把握战胜白起的将领)的赵国,很容易就“因势利导”地形成索性摆开大打的决议。

随便找张中国地图,看看赵国(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东北部、山西省东部)、齐国(今山东省大部)、秦国(今陕西省大部、河南省西北部、山西省西部)的位置,轻易就能发现,在位于山西省中部偏北的“上党”(今地名同)地方交战,交战双方的秦、赵两国,“补给线”虽也有长短之别,但差异并不是特别悬殊,而唯一有实力援助赵国的齐国,若真的援助,战线就太长了。
所以——就是这里!就在这里!这个战场,是“选定”的,不是“偶发”的!
具体作战过程中,见诸史册和后世权威文献的构陷廉颇、挑拨赵王与平原君关系、贿赂赵国权臣等等“暗战”,都不是偶然,结果是临阵换帅加赵国高层对战争的态度、策略、结果预测等等,出现分歧。临阵换帅,本就是兵家大忌,毋庸多述,赵国等于没正式开打,就已经输了一半。高层分歧,理论上,其实等于输掉了另一半。
另外,从根本上削弱甚至是覆灭赵国军事力量,也在秦国的考量当中——
先用中青年将领,使赵国轻敌、倾大兵以对,实现吸引出强敌主力的战略意图;
秦昭襄王本人亲临战场,鼓动慰问,砸实了志在必得的决心;
有“人屠”之称的悍将白起秘密到场,等于指明了“大规模杀伤”的意图。
都是处心积虑!
都是谋算在先!
都是“必然”!

非要说“偶然”,大抵只有两点:一是赵国换帅换上来的是缺乏经验、急于建功的赵括;二是赵国方面战亡人数和被俘人数相差太悬殊,俘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