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向秦国开战?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admin 263 0

赵孝成王是赵国第八位国君,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在继位第一年,就联合齐国击退秦国的进攻。当时赵国经过多年胡服骑射的推行,成功从七雄中崛起,成为当时唯一一个能和秦国对抗的国家。公元前262年,韩国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此番用意也是想转移秦国的注意力,一旦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秦国必定会将矛头转向赵国。虽然赵国国力大增,但依然略弱于秦国,只可惜自信的赵孝成王没看清这点,急于向秦国发难,结果己方军队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向秦国开战?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说起“长平之战”,未必人人知道。但要说“纸上谈兵”,就几乎无人不晓了。

哦——原来,纸上谈兵的那个战役,就是长平之战啊。

先明确,“纸上谈兵”或许是在指长平之战里的一些情形,但这个说法本身,肯定是后人附会的。就是说,长平之战,并不真的就是“纸上谈兵”成语的“出处”。

原因很简单——那时候,“纸”这个东西,还没发明呢。

知道“长平之战”的人,大概也都知道,那是一场彪炳着“坑杀”40万俘虏暴行的战役。那也是历史课本上讲的使得“秦统一”步伐加快的一次重要战役。

而笔者想说,这场血海漫天的战争,是整个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战略决战,没有之一!

战略决战!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向秦国开战?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白起)

(一)啥叫“战略决战”

好像,一说“决战”,就自然会联想到“最后”、“最后一战”。

其实不见得。

除去中外古往今来可谓屈指可数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情形,真正的“战略决战”,大多数都不是“最后一战”。

相比而言,“最后一战”,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解放战争”:众所周知的“三大战役”,并不在“最后”,却是铁定的“战略决战”。

战略,对应“战术”,指“战争趋势”,即:强与弱、主动与被动、攻与守这些关乎“终局”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趋向。在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规模战争中,战略是决定性的,战略的正确和趋于正确的及时、有效调整,是最终胜利的基本条件。

决战,顾名思义,指的是交战双方(一般都是双方,也有少数时候是多方)旨在决定强弱、攻守、存亡的“终极交战”。未必规模很大,但通常都是“拼到底”的,一定是“决定”了某种状态、某种趋势的。

服务于战略的决战,就是战略决战。

涉及战略的决战,通常规模会比较大。甚至,很多时候,并不是单一的一场战役,而是战略上相互连带的一组、若干场战役。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向秦国开战?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秦昭襄王与白起)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