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向秦国开战?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admin 264 0

(二)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当时分布在大约相当于今天我国疆域三分之一地域内的几十个诸侯国,通过以战争为主的手段,大鱼吃小鱼,最后由其中一个诸侯国,即秦国,武力平灭所有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大一统”政治局面。

关于战国的起止时间(年份),比较清楚的是“止”也就是“终点”这一端;而“起”也就是“开始”的年份,学界是有不同说法的。比较主流的有3种:

一是说孔子主持编著的《春秋》完成之后。这个说法,古代比较推崇。

二是近现代比较认同的“三家分晋”,即老牌诸侯国“晋”被其治下的“韩”、“魏”、“赵”三股割据势力瓜分,继而,瓜分者“存在即合理”地被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承认并册封为新的诸侯(即所谓“三晋尽得其封”)。

还有一种比较新的说法,是认为春秋、战国的时间分界点,在“勾践灭吴”。这个,笔者个人觉得不那么特有道理。但肯定也是学界的一种认为,姑且也列出罢。

上述三种说法,在具体年份上,其实比较接近,都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所以,作为不研究那些的普通人,战国的开始时候,大致认为是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也就可以啦。

到“秦统一”的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前221年),战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持续了二百二三十年左右。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向秦国开战?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发生的大小战争,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规模宏大、影响深远、血流成河的例子。但由笔者粗浅的历史认知来看,真正够得上“战略决战”的,只有三例。按发生时期由远及近排列,分别是:

其一,发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秦昭襄王较早时期、秦宣太后临政)的孟尝君合纵攻秦。

进攻一方是以齐国王亲、封号“孟尝君”的大门阀田文为“合纵长”,以齐、赵、魏为核心的十数个大小诸侯国组成的“联军”,被攻一方是秦国。是主要针对秦国的“合纵”战略最成功的一次战役;也是战国二百年多年间数次“合纵攻秦”中唯一突破秦国东侧“堡垒”函谷关的一次。兵锋直指秦都咸阳。结果是秦割地求和。

其二,发生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叶(秦昭襄王晚期)的秦赵长平之战。

主要只涉及秦、赵两个诸侯国。结果是秦完胜。

其三,发生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后期的秦灭五国之战。

攻方是时称“秦王政”、史称“秦始皇帝”嬴政主政的秦国,攻击目标是韩、魏、燕、赵、楚五个主要诸侯国;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是持续近3年,攻守双方兵力总合超过一百万的秦楚之战。故而也有说法称之为“秦楚之战”。不管叫什么,这都是战国时代的“最后决战”!结果是秦国成功平灭韩、魏、燕、赵、楚等五国,逼降齐国,“战国七雄”除秦以外尽皆灰飞烟灭——“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矣”!

在这三者中,秦赵长平之战,不是规模最大的,且主要的交战过程只涉及两个诸侯国,好像“波及”也不够广。但从军事战略角度讲,却具有“攻守之势易也”的划时代意义。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