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生活或者在近海的沙洲上,或者生活在湖泽中相对地势高爽的土墩上。当商汤周文在中原大地上逐鹿厮杀时,古上海人依旧过着自己的或耕或渔的悠然生活。
“沪”,本来是古代江浙一带人捕鱼的工具。活跃在松江下游的渔民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用绳编结的一排竹栅,插在河中,以拦捕鱼蟹。唐朝末年的苏州人陆龟蒙在他的《渔具诗》序中说:“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恰恰在这个曾经以苏州人当作“沪渎”的捕鱼之地上,后世的魔都-上海,始料未及地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泡在海里的阿拉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上海曾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在最近的一次大理冰期结束(一万五千年前)之后,海岸线固定在今上海中部偏西,一条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冈身外缘线上,即今北起娄塘,经过嘉定城中、南翔、俞塘村南抵柘林一线。这条分界线以东的上海大部淹没在浩瀚的东海之中,以西的土地则是水泽密布的湖区。

《史记夏本纪》记载,先秦时期的太湖平原“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当时的震泽(太湖)向东经由娄江、松江(吴淞江)、东江沟通大海,这些密布的江河湖海将当时本就一大半泡在海里的上海(松江下游),变成了真正的水乡泽国。

早期上海居民可能过着与今天舟山群岛上居民一般的生活,他们生活或者在近海的沙洲上,或者生活在湖泽中相对地势高爽的土墩上。当商汤周文在中原大地上逐鹿厮杀时,古上海人依旧过着自己的或耕或渔的悠然生活。
上海最早走入历史的视野起于春秋时代定鼎东南的吴国,史载吴王寿梦(吴王夫差的太爷爷)曾经在松江之南修筑华亭(位于今天上海西南的松江区西部),以为停留宿会之所。这片河湖密布、树木茂密的泽国虽然难以大面积开垦,却很可能是当时吴王游猎嬉戏之地。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楚国相春申君黄歇“请政封江东,考烈王许之。黄歇遂以吴墟(苏州)为首邑,当时上海西部也就自然成为了春申君黄歇的领地。相传,当年这位楚国贵族曾经治理水患难平的“断头河”,使之直入大海,当地居民因之将此河称为“黄歇江”,后简称“黄浦”。他的封号“春申”也遗留下来称为上海的一个简称“申”。

秦汉时期,上海地区水乡泽国的地理基础并未改变,然而当地的海盐生产却成为东南地区一项暴利行业。汉代一度在上海西南与湖州东北设立海盐县,通过盐铁官营的政策将这一地区的经济大权把持在中央政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