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珍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再也没有了天马行空的文人,只有怀揣"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士子。
2. 提高士子地位,奠定舆论基础
莘莘学子们都自号孔子门徒,朱元璋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就必须先在孔老夫子的身上下手。他多次夸赞孔孟学说,"孔子之言,诚万世师也,真治国良人"。如此一来,大家就真的开始信服朱元璋,认为他是一个明君。
要知道,在元朝时期,十儒九丐,甚至有的连乞丐都不如。朱元璋想要重建儒家统治体系,不能只是祭奠孔子,还要拿出些实际行动,让士子们看到自己的心意。"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
天下初定之际,他就广召天下儒士一起商量治国理政之策。让儒生们觉得自己备受重视。本来乞丐一般的他们,已经对儒学失去了信心,而朱元璋的种种举动无异于为其打了一剂强心针。
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体系的政权,选拔出来的臣子全部都听命于他,而再由他们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层层传递给底层的百姓。如此一来,朱元璋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毕竟马上打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倘若只用武力治国,那不就和元朝没什么两样了。还是要兼以思想统治。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考虑的还是比较长远。
(三)、八股取士,定向选拔人才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八股文虽然不是朱元璋强令推行的,不过他可是为后世开了个好头。倘若不是其一昧的选择只考四书五经,明宪宗就不会顺理成章的推行八股文。
1. 儒家思想,走向了一个极端
元朝时虽然想过以游牧民族体系代替儒家统治,但对儒家学说还是有所保留的,否则也不会重开科举。朱元璋在位之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标志着皇权专制在逐步的向巅峰迈进。而他推行的科举制度和元朝虽然差别不大,可力度要强劲的多。
也因为都是汉族,所以士子们愿意为其效命。朱元璋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需要人才,但有个先决条件,就是此人必须得忠诚。不能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他须得是在忠诚的基础上,而又有治国理政的能力。
明朝的科举并不是为了寻找技术官僚,而是要笼络管理人才,并且对朝廷百分百的忠诚。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明朝的皇帝们不满足于只是以程朱理学为本的科举,倘若如此,还是会培养出那些不忠君爱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