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有多受宠?10岁就得太子欢心,15岁就生下子嗣,皇帝上朝让她坐在腿上
张丽华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开科举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从汉武帝以来,历代君王都将推崇儒家,作为自己的基本方针。因为其中宣传的忠君爱国思想,可以有效的抑制民智。
当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儒学进行改造,打造出适合当下发展的儒学新理念,程朱理学,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科举制度的创立,不仅让寒门能出贵子,也让儒家教化愈发的深入人心。
(一)、以儒制汉,获得民族认同感
即使像元朝还有清朝,这种游牧民族主政的王朝,他们也不会放弃儒教。因为儒家学说千百年来,在中原大地上早已根深蒂固。推崇它,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统治中国的正统王朝;其次,利用忠君爱国的思想来愚百姓,让他们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都要不遗余力的支持。否则,就是不忠不义。
1. 恢复科举,不过是迫不得已
科举制度的发展,是不断趋向于儒家的过程。隋唐一代,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更侧重于诗词歌赋。因此,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有才华的诗人。
而到了南北两宋,天平开始向儒家倾斜。元朝因为人心不稳,故而更需要竭力推崇儒教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受动摇。
元仁宗:"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自那以后,科举只注重于儒家的四书五经。同时,要以程颐和朱熹的注解为标准。自那以后,程朱理学便以新儒家的身份,成了公认的国家哲学。
当然,它并不是真正的想要振兴儒教。只不过是要选拔出思维单一,且完全服从于自己的臣子。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第一要义,就是忠诚,其次才看你的能力。他们一方面推崇儒教,而另一方面又"以蒙古文字为重,直欲令天下臣民皆习蒙古语,通蒙古文"。
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那就等同于丢掉了灵魂。所以,元朝虽然提倡儒教,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也就是为何《廿二史札记》中反复提到"元代不重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