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_历史上“门阀大族”是怎么兴起的?为什么能屹立百年不倒?

admin 306 0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字主宰了华夏大地数百年的风云变幻:门阀。

门阀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最为特殊的群体之一,自东汉开始兴盛到唐末宋初归于沉寂。中间的数百年时间中无论乱世或者盛世都能屹立不倒。

那么如此坚挺的门阀到底是如何最终走向毁灭的呢?


一、察举制下诞生的怪物集团

其实门阀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群体,门阀士族在很多人眼里是九品中正制的产物。然而这里作者得和大家解释一下,并非九品中正制诞生了门阀士族,而是门阀士族选择了九品中正制。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莫非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先有门阀才有九品中正制,而生出门阀这个怪物的“母鸡”,则应该是察举制。

所谓门阀,首先要和大家明确一下概念,门就是门第,阀就是阀阅。说穿了,门阀就是高门才能称为门阀,有世代为官的显赫背景,庞大的人脉关系网络,在朝廷地方都能一呼百应,这是一个优秀门阀的基本素养,典型的就是汉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历史文化_历史上“门阀大族”是怎么兴起的?为什么能屹立百年不倒?  

上图_ 汉代察举制中的童子科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群雄面前就是如何选拔人才。众所周知,天下人才出魏国,魏国人才去秦国。战国时期如魏国这样的国家,产生了李斯 商鞅 范雎这些人才,然而他们统统跑去了邻国,就是因为人才选拔机制出现了问题。在秦国可以军功得爵,但是在东方六国的上升通道十分闭塞,这一问题到了汉朝时期刘邦首先开始想办法解决。

刘邦毕竟是泥腿子出身,气量宽宏,眼界博大,他认识到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才者未必是王侯,所以下诏求贤。到西汉中后期,汉朝已经形成了一套察举体系,就是地方官发掘优秀人才,然后开始层层推举到中央,但是这种体系的弊端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与察举制一起存在的还有所谓的“恩荫”也就是老爸当了官,你也能接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套利益网络。

参与察举的官僚往往都倾向于选择家族内部人员,通过恩荫继承职位再通过察举扩大规模,不同家族之间互相联姻。外加上儒学体系所造成了各大家族之间的广泛交流,终于到了东汉中后期形成了大量“高门”,他们盘踞朝廷的重要职位,占据着最大的社会资源,手握重权,而且和地方的关系密切,最典型的就是袁绍先生。

历史文化_历史上“门阀大族”是怎么兴起的?为什么能屹立百年不倒?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在曹丕篡位之后,顺应士族们的要求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大家可不要以为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第选人,《宋书·恩幸传》说得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