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设立的目的,并非是以门第,而是希望以才能选人。
然而九品中正制的设计比察举制更加不合理,察举制的推举通道州郡官吏都有资格推举,可以说还是相对比较广泛的。而且汉代盛行清议,就是品评人物,名士们掌握很强的话语权,可以评价人才,比如曹操先生就曾经得到过所谓:“治世之贤臣,乱世之英雄”的说法。然而问题在于,九品以后,所有的地方选拔权利全部集中到了中正官的手里。
上图_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所谓中正官就是专门负责地方选拔评定人才的,那么选拔人才的标准呢?——九品。
明朝有戚继光抗倭,清朝没倭寇那么清朝抗什么?
明朝有戚继光抗倭,清朝没倭寇那么清朝抗什么?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十四世纪初,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大
所谓九品就是把人才等级分就等,但是人才这东西不好分,所以发展了一下就是把你祖上分了九等,所以九品中正制就彻底变成了一场门阀士族的盛宴。在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了巅峰,王谢等高门子弟出生就是五品(五品是恩荫制度下能继承官位的最低品级)。也就是说王谢的高门子弟那就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水平。
他们一出生就是官,至于说干什么职位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比如王羲之父子就曾经被人问到他们是干嘛的?王徽之先生仔细思考了以后表示,自己能可能是管马的,然后就进入了无厘头问话,“您既然是管马的,那么您管几匹马呢?” 王徽之这时候直接进入了哲学模式,“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马的,哪能知道管几匹马?”
(《晋书王徽之传》: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上图_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虽然这帮人确实是令人无语,但是又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毕竟士族高门的利益集团牢不可破,中国历史上皇后名字能够完整被人记录的朝代其实只有东晋。
因为东晋的皇后基本都出自高门,随便翻一下就知道,王谢占了一多半,皇帝是谁无所谓,皇后肯定是门阀出身,这样就能万年不倒,整个南朝基本都是如此,所以尽管南朝风云变幻,但是士族都是不动如山,然而这些门阀士族想不到,就在他们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空前浩劫已经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