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刘邦如果以庙号相称的话,应该为“汉太祖”,而如果以谥号来叫的话,则应该是“汉高帝”。对此,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有过明确的结论,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里曾经说过的,“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无独有偶,巴蜀书社的创始人,学者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也有类似的看法,“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谥号是 ‘高皇帝’”;而《现代汉语词典》在《历代纪元表》中,则把刘邦称为“汉高帝”,这显然是用谥号来称呼他的。
“汉高祖”其实并不规范,看起来是一种混合的叫法
讨论到这里,其实关于刘邦的规范叫法,应该是比较明晰了,但是这里很多朋友依然会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既然应该把刘邦叫做“汉高帝”或者“汉太祖”,为什么在《史记》里,又会有“汉高祖”的叫法,甚至其本纪也被称为《高祖本纪》呢?是司马迁错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司马迁的时代距离刘邦很近,司马迁用“高祖”来称呼刘邦,显然代表了时人的习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觉得其实大概是有这样两个。
一是“高祖”一词,本身有开国君王的意思。《尚书》中的《盘庚》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就有“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的说法。在这里,商朝的君王盘庚将自己的先祖商汤称为“高祖”;同样的,《尚书》里的《顾命》篇也有:“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的说法,清代学者孙星衍 把这里的“高祖”解释为周文王姬昌;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所说的“高祖因之而成帝业”,其实也是取这种意思。而之所以“高祖”会有开国皇帝的意思,其实在我们之前提到的《汉书》里,已经有所解释了,开国皇帝往往是有“开创”之功,“功最高”,而“开创曰祖”,所以开国君王就自然具有“高祖”的含义了。
第二,称刘邦为“汉高祖”,其实颇有“高帝”加“太祖”混称的味道,这是一种将谥号和庙号混用的表现。在《史记》中,往往同时出现“汉高祖”和“汉高帝”的叫法,这说明当时的人明白两种称呼其实都是说的刘邦,而又不加严格区别地使用习惯。
而这种习惯,其实又反映了古代庙号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制度化的这个事实。
二、没有制度化,并不十分严格的庙号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的《称谓》卷里曾经提到,“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其实就反映了中古时期庙号的常态,那就是历代庙号其实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更没有形成制度,所谓“缘情而作”,往往具有因情势而定的特点。
曹魏是称“祖”泛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