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保存于敦煌的,另一本藏文史料《大事记年》里记载:兔年(高宗乾封二年,667),大论东赞薨于“日布”。
同年五月,唐将苏定方逝于陇右军中,网文所写“禄东赞与苏定方作战时死于军中”,乃是谣传。
二、能文能武的双子星
禄东赞去世时,吐蕃赞普芒松芒赞至少已满18岁,要是按照其祖父的标准,亲政都5年多了。
可现在吐蕃王朝的大小政事,根本没有他发言的余地。
禄东赞倒是死了,可他的五个儿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尤其是长子赞悉若(噶尔·赞聂多布)和次子论钦陵(噶尔·钦陵赞卓)一文一武,早早都在老爸的锻炼下成了人杰。
《旧唐书·吐蕃传》:“禄东赞有子五人,赞悉若、钦陵、赞婆、悉多干、勃论。及东赞死,钦陵兄弟复专其国。”
尤其是次子论钦陵,确为吐蕃不世出的将才,纵横沙场三十年,未尝一败。
作为曾入学国子监的蕃夷留学生,论钦陵不但精通汉语,还对通过“质子宿卫”的制度,了解唐军的运作方式。
因此他的出道之战,便在670年(咸亨元年)四月,出其不意的率军穿越昆仑山入南疆,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州(羁縻州)。而后又联合于阗周边的突厥部落,攻陷了龟兹拔换城(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
西域遽起的败局,逼得唐朝黯然罢黜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四镇,撤安西都护府回天山北麓的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交河城)。
而后在唐朝大举反击时,论钦陵又在青海草原,充分发动吐蕃骑兵的机动能力。
先以二十万军,围歼唐将郭待封部(“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再倾全国之力,以四十万大军围攻唐军主力,“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旧唐书·薜仁贵传》)
大非川之战是唐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的首次惨败。
吐蕃不但以此战,彻底打碎了唐朝恢复吐谷浑故地的信心,还凭此一击,在周边诸羌中奠定了与大唐分庭抗礼的霸主身份。
同时在占据青海牧场后,吐蕃控制了东通陇右、北控河西、西向天山的十字路口,为之后的百年战争赢得了先机。
反观唐朝则因失去吐谷浑,导致连接关中与西域的河西走廊,丧失了战略缓冲区,将“天下之富莫过河陇”的膏贻之地,暴露在吐蕃军队的刀锋之下。
详见拙作《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大非川之战”的必败结局》。
随后,唐朝又趁吐蕃赞普更迭,国内爆发叛乱之机,命李敬玄率十八万唐军再入青海。
可早有防备的论钦陵,于仪凤三年(678)九月,再次以机动性的优势痛击了唐军。
若不是黑齿常之率五百死士,趁夜色拼死劫营,唐军几近覆没。
详见拙作《救唐军十万,擎河西半壁,终含冤自缢——大唐名将黑齿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