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秀才有什么硬性条件?为什么有些人报名资格都没有?

admin 300 0

尽管朝廷对居丧应试者有着严格的限制措施,但每次童试都会出现隐匿者。到了嘉庆以后,政策有所放宽,对违反规定参与应试者的处罚减轻,但其居丧不应试还是作为其原则性的政策,直至清末废除科举为止。

清代考秀才有什么硬性条件?为什么有些人报名资格都没有?

四、童生应试过程中无作弊行为

雇枪手代考,是科举制度创立后衍生的附属产品,历朝历代屡禁不止。宋代以后,科场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严禁枪替,以保证公平取士。清制,童生应试须本人至州县衙门,当堂填写年龄、体貌,考试时必点名入场,以防止枪替之弊。

雍正十一年(1733年),针对地方官徇私舞弊,不肯点名的情况,再次重申:县考必须点名,核对身份入场,如违法规定,造成假冒枪替之弊,照例严惩。十三年又定惩罚之细则:嗣后凡有代笔之枪手,照诓骗举监生员人等财物例,枷号三月,发烟瘴之地充军;其代笔之人亦发烟瘴之地充军;知情不报者,杖一百;失察之官员,分别严加议处。

作弊行为一旦发现,立即取消应试资格,获得秀才功名的学子,亦剥夺政治权力,终生不得参加考试,且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条例规定不可谓不严,但有清一代,枪替屡屡发生,且在童试这一级别的考试中最为常见。因为,乡试、会试相对更为严格,此类现象出现的反而不多。

清代考秀才有什么硬性条件?为什么有些人报名资格都没有?

五、童生应试须廪生出具保结

“保结”是指担保,“廪生”是指府州县学的生员,是秀才中考列的一等者,可享受朝廷的各项补助待遇。按清制,童生应试须有本州县的廪生保结,以担保该童生符合报考资格的各项规定。

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保结廪生不得擅保品行不端之士。六年规定:童生如有冒籍等弊,保结廪生斥革,一并治罪。乾隆八年(1743年)重申:童生有冒籍、匿丧、枪替等弊,保结之廪生知情同罪。

保结制度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童生应试出现的各种弊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廪生同样会承担着很高的风险。很多廪生就有由于被蒙骗,事发后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因为保结是硬性规定,所以应试的童生就必须要找到保结之人,由于廪生对被保之人往往是出于乡情,又或是出于情面,不得不保,但对被保之人又缺乏相应的了解,致使因此而受害。

但整体而言,廪生保结这个规定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作弊的发生。毕竟参加童试的作弊是少数,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凭着真才实学而考取生员的。

清代考秀才有什么硬性条件?为什么有些人报名资格都没有?

清代的童试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后,实行的是三年两考,其后形成定制。又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只有在通过院试后才能获得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功名——秀才。以后关于秀才入学乃至参加乡试方面,再作详细的介绍。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