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是个特别的时代,世家门阀大行其道。尤其东晋一朝,乃是门阀世家和司马皇室共掌天下,实行所谓门阀制度的时代,它经历了以前后四大门阀为首的门阀士族与皇室共掌天下,即“王、庾、桓、谢与马共天下”,双方达成的权力平衡最后被刘裕打破。
刘裕是流民武装的北府兵起家,在东晋的社会规则中,门阀士族主管国家运作,流民武装负责武力保卫国家,而流民武装的首脑依然是门阀士族。
比如淝水之战功不可没的北府兵,最初是由士族鉴在京口组织的流民武装,由门阀谢玄整编建立,除了谢玄之外,外戚王恭,门阀桓玄都曾担任这支军队的首脑。
刘裕的崛起,是因为他在桓玄叛乱,东晋门阀和皇室权力平衡即将被打破的关键时刻,选择了司马皇室,因此他得以进入东晋权力中心。
可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刘裕虽然雄才大略,也不得不服从于时势,他不能完全打破东晋以来的游戏规则,因此,在刘裕死前,他交待了四个顾命大臣,四个大臣中,有一个门阀,两个士族,一个寒族。
谢晦,出身东晋四大门阀王、庾、桓、谢之一的谢氏家族,其祖父谢朗乃是北府兵创始人谢玄的二哥,谢朗的叔叔就是谢安。徐羡之的祖父是江州刺史,傅亮的祖父是司隶校尉,父亲是安成太守,徐、傅两人虽然出身不是门阀,却也算得上是士族。相比之下,只檀道济出生寒族。
檀道济家境贫寒,出身北府兵,一直在刘裕麾下,因此是刘裕的亲信将领。
刘裕当时立的太子是刘义符,他死前对刘义符说了如此一番话: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明朝的文武大臣为什么会反对明神宗的废长立幼?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万历皇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意思是檀道济、徐羡之和傅亮都不会有野心,唯一要防的是谢晦。
刘裕既然知道对谢晦有疑心,为什么要用呢?因为刘裕希望依靠门阀势力来辅佐才17岁的太子刘义符,而谢氏乃是当时最大的高第门阀,虽然有疑心,但是权衡之下,用比不用好。
还有一点,就是刘裕本人也对门阀士族有着敬畏之心,因为贯穿整个南北朝时代的南朝,门阀士族始终影响着朝政。
东晋第二任皇帝晋明帝死前很清醒地看到,如果不靠门阀士族,只靠他自己的司马氏皇室,他的东晋政权将不会长久,因此他启用庾亮和王导,继续维持门阀世家和皇室的权力平衡。
刘裕死后又过了近80年,来自北方的侯景向梁武帝要求和王、谢联姻,梁武帝说王、谢不可能,你可以考虑朱、张以下,说明了门阀士族的威力。
因此,刘裕的决定,是因为他相信东晋以来门阀和皇室共治天下的规则,他想通过这个规则来维持刘宋江山的延续。
三、檀道济之死的根本原因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刘裕的判断。
刘义符不是一个好皇帝,《资治通鉴》说他“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昵,游戏无度。”《宋书》说得比较隐晦“所为多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