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文武大臣为什么会反对明神宗的废长立幼?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万历皇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裕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刘裕为太子选的四顾命
公元四二二年五月,雄才大略,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刘宋江山开创者,宋武帝刘裕病重,他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任命了四位顾命大臣,他们是:“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
临死前,刘裕着重向太子刘义符阐明了对四位大臣的注意事项: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刘裕的意思,意为对檀道济可以放心使用,他是没有什么志向的人,不会像他的哥哥檀韶那么难以驾驭;徐羡之和傅亮两人也不会有野心;只是要防着谢晦。
事实证明,刘裕对顾命大臣的任命堪称英明。
识人是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第一要务,以刘裕对顾命大臣的任命,他能成为一代英主,确有他的成功之道。
二、各有千秋的四顾命
1、刘穆之第二的徐羡之
徐羡之是刘裕最信任的军师刘穆之最得力的助手,出身世家却远远够不上门阀大户。徐羡之的祖父曾是江州刺史,父亲曾做过上虞县令,他本人先是主簿,后来成了刘牢之的功曹,又在中护军桓修军中做参军。
从徐羡之祖父到他这一辈,徐氏家族的轨迹是逐步衰败的。
虽然徐羡之一直官职低微,可是他在桓修军中做参军时却大有收获,在这里他认识了刘裕,两人很谈得来,“深相亲结”。
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时,徐羡之就跟着刘裕,从参军做到司马,琅琊王参军,太尉咨询参军,后成为刘裕最信任的军师刘穆之的助手。
刘穆之死后,徐羡之顺理成章地成为刘穆之第二,成为刘裕最信任的人。
刘裕称帝后,徐羡之“进位司空、录尚书事,常侍”并担任刘裕龙兴之地,扬州的刺史。
2、助刘裕称帝的傅亮
傅亮是灵州人氏,他并不是跟随刘裕以京口北府兵起家的。
傅亮的祖父是西晋的司隶校尉,父亲曾官至太守。傅家和世家大族家的关系很好,郗家的开创者是郗鉴,而郗鉴则是京口练兵的鼻祖。
桓玄篡晋时,傅亮本来是要到桓玄麾下做官,可是还没有成行,桓玄就败了。之后傅亮投了和刘裕一同讨伐桓玄的孟昶,已经40岁的傅亮算是正式进入仕途。
傅亮从参军做到领军长史,后来因为母忧回家,之后又到刘毅军中,从参军做到领军司马,随着刘毅的进步,傅亮也进步到了朝廷。
这时的傅亮,和刘裕没有一点交集,一直到刘毅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