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皋对东西川的唇齿关系看得十分透辙。他到任后,非常注意同东川之间搞好关系,经济上相互支援,在抗击吐蕃的战争中,也与东川紧密配合,相互支援。
韦皋入西川时,西川兵力不足四万,靠这点兵力想制衡吐蕃远远不够。韦皋将目光放在境内的少数民族武装上,对少数民族的酋长极力拉拢,甚至直接收编,任命酋长们担任将领,成为朝廷的正规军。对于一些不愿意加入正规军的少数民族武装,韦皋也很注意同他们的配合,在抗击吐蕃时,与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协同作战。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韦皋在西川开设了兵器厂,开采北祗铁矿,制造"定秦剑",使得他的军队能够发挥更大的杀伤力。
贞元五年,韦皋派使者觐见南诏国王异牟寻,以回鹘人不愿意与唐朝联合抵御吐蕃,最终被吐蕃灭亡的生活实例,向异牟寻指出"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与此同时,争取南诏宰相郑回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贞元九年实现了"南诏请归大国,永为藩国",与南诏缔造了牢固的抗吐蕃联合阵线。
韦皋所处的贞元年间,唐与吐蕃的关系非常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做好与吐蕃的战争准备,韦皋开路置驿,打通了四川到云南的两条主要线路,并用武力收服了沿途的少数民族部落,在资州设置安夷军,将吐蕃孤立起来。
贞元十年,吐蕃与回鹘爆发战争,吐蕃要求南诏国发一万精骑参战。南诏国主异牟寻与韦皋设计,趁吐蕃主力调往北庭战场时,从背后袭击吐蕃,斩首二千八百级,取得了铁桥等十六座城镇,并夺走了吐蕃的盐场。许多原本依附吐蕃的部落也纷纷降唐,向韦皋投降,吐蕃国南道节度使管辖的地区濒临瓦解。
贞元十七年,韦皋联合南诏国及西南诸酋长,分兵九路,破吐蕃兵十六万之众,拔吐蕃国七座城池,斩首万余级,使得吐蕃不得不向唐朝求和。贞元十九年,唐与吐蕃关闭了多年的和谈大门再一次被重新打开,其中韦皋居功至伟。
四、韦皋的治边策略
古代西南地区交通不发达,仅有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和米仓道等几条主要道路与中原地区连接,大多数地区山高地僻,处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后,"开清溪道以通群蛮,使由蜀入贡",接着又开凿了石门路,使得雅州、清溪关、通海、宜宾馆、威宁等地也有了进入中原地区的通道,改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他开凿的清溪道仍是今天川滇的主要交通线,可以从云南出发,经攀枝花、会理、雅安、邛崃直达成都,大大方便了西南地区人民的出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