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外关系看,清朝缺乏对周边形势的了解。平定张格尔叛乱前后,清廷在与浩罕的关系及对待入境安集延人的问题上采取了严厉措施。张格尔在叛乱中曾受到内地安集延人的响应,“今其种类(安集延人)久在卡内贸易,深知虚实,往来交接,声息相通。张逆,……藉流寓之安集延为腹心,一经变乱,遂成瓦解。是张逆之变……亦由于安集延内外串通,遂敢鸱张。”平定了张格尔叛乱后,清廷便对居留新疆地区的安集延人采取严厉的措施以断绝其内外勾结,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驱逐内地安集延人,没收其私囤的大黄、茶叶,符合条件的居留者只准务农,不许经商。另外清廷还下令闭关罢市、断绝与浩罕的贸易,“严禁茶叶、大黄出卡,以窘其生计;逐内地流夷,以断其耳目;收抚各布鲁特,以剪其羽翼,待其款关求贡而后抚而用之。”清廷所采用的这些措施虽然能减少浩罕内外勾结,起到肃清边防的作用,但是不分良莠、未加区别地尽逐内地流夷,没收他们的财产势必加剧与安集延人的矛盾,使“安集延流寓各夷愤怨报复……贼率万余围攻喀什噶尔、叶尔羌,焚掠回庄”。[13]这些措施并没有巩固边疆的安宁,反而引起了更多的边衅。随后的玉素普之乱及几次和卓入卡皆是由此引起。清廷所采取的尽逐内地流夷、没收其财产的措施也影响了当地人民的贸易,给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重大的损失和不便。
从清廷对待张格尔叛乱所采取的举措可以看出其基本方针是妥协退让的,统治者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来处理外交关系的,这就为近代中国引发了更多的边衅。尤其是清末统治者往往为了求得边境的安宁而放弃对边境的开发和管理。应该说,客观上的国势衰微与主观上的妥协退让将近代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张格尔叛乱显示了清朝中期以后诸多社会矛盾的交织:清政府内无治国良策,外无御敌之兵,却盲目自大,对边疆危机认识不足。面对来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制定不出切实有效的守边之策,处置失当,付出了惨痛代价。
三
张格尔叛乱是发生在18世纪初的一次边疆危机。这次危机虽然让清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同时也促使了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对边疆问题的进行深入的认识与思考,并推动了清朝在西北边疆推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