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走向衰落的时期西方为何要借少数民族贵族扰乱边疆

admin 317 0

综上所述,张格尔叛乱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来自浩罕和英国。他们不仅在战略战术、军备物资上给张格尔以帮助,而且还直接公然出兵进行侵略。这足以说明张格尔与浩罕、英国的关系:外国侵略者支持策划张格尔叛乱以进行侵略活动,而张格尔只是他们实施侵略方案的工具。因此,张格尔叛乱不单单是一次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它有明显的外国殖民侵略的因素,是外国殖民势力利用少数民族贵族分裂中国的一次举动。

由于张格尔叛乱事件的复杂性:既有民族矛盾,又有与邻国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殖民势力的介入,带有浓厚的殖民侵略的色彩,所以清廷对这一叛乱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对早期殖民侵略的态度。从道光帝处理这件事的得失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出清朝日后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所在。

从内部防御来看,清朝的边防意识薄弱。清廷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中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西部四城军事布防和军队集结的问题。1826年9月,仅月余,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西四城全部陷落。由浩罕、英国支持的叛军之所以能很快攻破西四城,其原因在于西四城边防力量过于薄弱。通常清廷在天山南北驻防约二万人,但只有四分之一驻守天山南部,且大部分是守屯的绿营兵。

新疆是中国的西北门户,理应设重兵把守。但天山南路驻防的兵力仅四千余人,官兵还担负着屯田与巡检的任务。西四城向来只有换防而无驻防之兵,这使官兵对周边环境极不熟悉。面对被张格尔用宗教煽动起来的民众,清廷守军根本无力迅速集结。清朝兵力的严重缺乏和军事部署的失误,是张格尔叛乱能够持续8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弥补在兵力上的缺失,清廷调集陕甘驻兵、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地的军队近四万人,集结于阿克苏,并先后从乌里雅苏台、伊犁等地调拨牛、驼数千以保证军需后勤的需要。在天山南部军事部署上清廷也进行了重新安排。首先,移参赞大臣于叶尔羌,以此为中心,面向西部建立环形防线。其次,加大驻防兵力,以供调遣。“其防兵之数,请于西四城六千额兵之外,再酌留伊犁骑兵三千,陕甘绿营兵四千,计新旧兵额万有二千。”这些措施从军队数量上充实了西北边防,有利于边防安全。但是仅从数量上加以扩充而不从实力和军备上加以完善并不能切实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外调军队数量的增多带来众多问题,如军粮一项月耗一万五千石,运费十余万两。这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战争年代的历史冤案:因遭林彪嫉恨而软禁至死的一代名将陈光

陈光,曾是我军一名战功赫赫、指挥作战机智英勇,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他1926年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部队到井冈山。

标签: 中国战争 战争历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