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汉朝的藩王名义上是没有兵权的,而明朝的藩王们名义上却是有兵权的,其中宁王和朱棣还掌握着很大的兵权。为了抑制藩王们在封地做大,朱元璋给每个藩王的封地都派去了属官。这就是说明朝的藩王有兵权,但不具备管理地方的权力。朱元璋如此做是既防备着儿子,又是需要儿子们领兵却抵抗蒙古人。作为父亲,朱元璋自然能压得住藩王儿子们。但到了朱允炆时,却行不通了。朱允炆颁布推恩令,会暴露自己削藩的目的。要知道此时,可是朱元璋刚刚建立藩王制度不久。朱允炆施行推恩令,是不是在否定朱元璋定下的国策呢?

编者觉得朱允炆以雷霆手段去削藩并没有错。他错就错在,已经决定了以雷霆手段去削藩,却在过程中变得有些优柔寡断。朱允炆先是告知各地藩王们,我准备削藩了,然后才动手。这不就是事还没干成,下让藩王们得到消息,让藩王们有了联手的时间吗?随后在削藩的过程中,朱允炆又下令削藩的将领不准伤害朕的皇叔(朱棣)。这不是优柔寡断,书生意气吗?削藩都已经是下死手了,朱允炆却还讲究仁义。

果然眼看着兄弟被朱允炆逼到绝境,朱棣从朱元璋所留的祖训中找到了一个词汇:靖难。靖难:凡大明君主在位时,后宫干政,朝中奸臣横行,各地藩王可以起兵清君侧。恼羞成怒的朱棣便以靖难一词起兵,讨伐朱允炆。朱棣想问问朱允炆,到底是你皇爷爷制定的藩王戍边的制度错了,还是你削藩的旨意错了。你皇爷爷刚死,你就推翻你皇爷爷定下的制度,逼迫一众叔叔,你朱允炆是不是不孝的昏君呢?如果是昏君你还配坐在皇位上吗?朱允炆得大势却不善加利用,优柔寡断,朱棣不得大势却能把握住时机。这就是朱棣靖难之役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编者觉得除了暴力削藩的手段,朱允炆可以采取,暂时不暴露削藩意图,让藩王每隔两年调换一次藩地(不带兵)的手段。如此调换十年,朱允炆也将兵不血刃的拿下各地藩王。
烹煮之刑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刑罚到底有多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