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一、出身与功绩
李善长出身普通家庭,少年时期就酷爱读书,通晓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具有卓越的谋略和内政能力。当时,还在郭子兴帐下效力,被派遣去攻打滁州。李善长闻说朱元璋仗义豪爽,胸怀大志,主动来投,两人初见便有知己的感觉,一见如故。
之后,朱元璋便开始重用李善长,一方面,李善长承担了朱元璋军中所有内政后勤等大小事务,所有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让朱元璋十分满意;另一方面,李善长还精通出谋划策,行军布阵,常常在军事会议上参与战略和战术的布置排演,使得朱元璋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加。
在之后近二十年的征战里,李善长一直都是扮演着忠心耿耿、什么问题交给他都能处理好的角色,因此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朱元璋多次在郭子兴面前忍不住表扬李善长的能力,郭子兴便打起了挖角的主意,偷偷命人来请李善长去他帐下效力,并许以更高的待遇。但是,李善长不为所动,一边是一军之长,一边是小队伍的首领,李善长还是选择待在小队伍首领身边。这件事情后来被朱元璋知道了,一直记在心里,这也是朱元璋为何后来对李善长一忍再忍的根本原因。
二、封赏与殊荣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亲自分封六位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勋,史称“开国六公爵”,而六公爵之首正是韩国公李善长。
有人会说,“开国六公爵”之首应该是,徐达才是为大明建国立下最大功劳的人。事实上,从军事角度看,徐达确实是第一功臣,他参与攻占滁州、和州,勇战采石矶,攻打应天府,大败,威慑,讨伐北元,战功累累。但是,从综合贡献来看,李善长更胜一筹,他的功绩不仅盖过徐达,而且在朱元璋心中,恐怕也是无法比拟的。
因为,战争靠的不只是一个统帅的文韬武略,而是装备、器械、后勤、钱粮,靠的是一个坚实稳固、可以不断向前线输出资源的大后方,而这个后方,就是以李善长为核心打造起来的。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元末时期,社会凋敝,民不聊生。混乱的社会秩序,使得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口袋没钱,家中无粮。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虽然打下了许多城池,但也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的后勤资源,近二十年征战都是靠着李善长在后方调度钱粮,想尽办法恢复民生所导致的。
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为什么年仅24岁就去世了?
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为什么年仅24岁就去世了?
在攻下应天府的时候,城池内部还处于刚接管的混乱之际,李善长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把人口户籍和赋税账目等有用的民生典籍收集了起来,然后快速地整理信息,筹备应天府的政务,为下一场战争做后勤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