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为何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他有哪些卓越的贡献?

admin 289 0

然而,就在此时,唯一可以委以征战大任的荆州前敌主帅羊祜突然病危,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就是杜预。司马炎再三考虑后,终于决定把主帅的位子交给杜预。公元279年,杜预手握着20万的军队大权,开始谋划讨伐东吴的计划,进军策略方面,他经过思考决定分六路开赴,水路和陆路同时出兵,相互配合,其中由琅琊王司马伷任东路军统领,豫州刺史王戎任中路军统领,胡奋任南路军统领。

此后又经过了一年多备战和操练,终于在公元280年,晋军在杜预的号令下,一路南下攻伐东吴、势如不可当,而东吴军队却一路吃败仗,最后终以东吴战败被灭而告终。灭吴之战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最终结束了长期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当时晋朝一统天下的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西晋灭吴、统一中原之后,杜预也因此被封为当阳县侯。

杜预为何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他有哪些卓越的贡献?

济民有方,政绩斐然。

杜预除了在晋朝一统天下方面武功卓著,在文治方面的政绩也毫不逊色。公元278年秋,兖豫各州郡暴雨连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洪涝灾害,晋武帝多次向朝堂问对策,杜预曾经两次向武帝上书其抗灾计划(其奏章记录于晋书中)。他经过对灾情细致的调研,对灾害原因进行深刻地分析,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能够解决危机的救灾对策。

在奏章他认为,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水利设施(陂堨)年久失修、粗放滥垦和火耕水耨等原因造成的,他还建议将政府管理的不耕的种牛租给灾民。他还对政府办事低效的情况进行了剖析,甚至批评个别部门、官员相互推诿扯皮,彼此争利,导致很多赈灾救灾的工作无法有效实施。他的这些中肯的建议得到了司马炎重视和肯定,最后得以付诸实施,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

此外,他又被派去镇守襄阳。在任职期间他一方面始终不忘增加国防力量,加强对军队的规范管理和训练,为社会安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他还注重兴修水利,不仅修整可利用的历代旧河渠,还把、的水源引入农田,惠及周边一万顷农田。另外,他又组织开凿从仰口至巴陵的一万里的运河,打通夏水、沅水和湘水,不仅改造荆州地区的漕运,还解决长江每年的泄洪难题。他也因心中有民、政绩斐然,被当地百姓称为"杜父"。

结语:

纵观杜预一生的贡献,可以用文韬武略这样来评价。首先出身名臣之家,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远大的理想,入仕后观察细微,抓住东吴衰败的迹象,主导并实施了灭吴的计划,最终推动了天下一统之局面。在文治方面,曾提出有效的救灾方略被当政者采纳,后期治理荆州的水利,利民于后世,被百姓拥戴为"杜父"。然而,这样的功绩却一直保持低调而不为后人所周知,这也值得今人深思。

标签: 野史趣闻 奇闻趣事 野史杂闻 后宫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