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
文庙和武庙是历代中国王朝为纪念对社稷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而建立起来的纪念场所,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和武将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归宿。最先进入文庙包括孔子、孟子、孔子徒弟中颜渊为首的"十哲"等,能够进入文庙是历代文人的最高荣誉。武庙中配享的有、张良、、韩信、关云长等人,能够进武庙也是历代名将奋斗的最高目标。
按照这样高的规格,只要能进一个庙就已算得上是古代历史上的巨擘,而同时能配享两个庙的,史上则少之又少,迄今为止,只有一人,他就是晋朝的名臣杜预。那么,为什么在今人看来并不是特别出名的杜预,能够同时进入文武二庙,他又做出过哪些卓著的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生名门,文武双全。
杜预在三国时期不是特别有名,后世对这个人的关注得也不是特别多,可以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伟人。在三国鼎立的后期,实力最强的曹魏政权被司马昭所掌控,因此开始了天下一统的征程,而此时的杜预开始崭露头角。
他祖上三代都在朝堂为官,但他并非是普通官宦之后,有自己的学识和远见。其祖父杜畿曹魏时期有名的文臣,曾任河东太守之职位,然而因其作为一名汉朝旧臣,且与荀彧等同僚关系密切,所以,在朝堂上,并未与走得很近,也没有得到重任。到曹丕执政时期,被启用,并委以重任,曾担任尚书之职,在任期间曾为曹丕屡立大功,他死后,曹丕追封他太仆,谥号"戴侯"。

杜预父亲叫杜恕,在曹丕执政期间一直未当官,直至明帝曹叡执政时才出仕。当时杜恕性格十分正直、忠肝义胆,和朝堂上的重臣没有处理好关系,最后被人诬陷,在发配的路上病死。杜预出仕实在司马昭执政时期,他当时的出色才干被朝堂的当权者所看中,并在后来娶了司马昭之妹为妻,从而成为司马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可谓是文武双全,先后深度参与了平蜀、灭吴等重要战役,此外,在救灾、治水等民生工程方面也斐然。
力主灭吴,统一天下。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公元278年冬,杜预开始担任荆州都督,管理地方军事,通过他长期细致的军情探查和调研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东吴政权已经出现衰败之相,变得不堪一击,而此时正是灭吴的最佳时机。于是杜预立即汇报司马炎,晓以利弊,结果司马炎却瞻前顾后,被朝中大臣反对后,更加犹豫不定,因为大多数人看来,在东吴境内几乎所有的平民和大族都是拥戴孙氏政权的,他们也已经掌管江东有数十年之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