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渊建大将军府,置三军,自称大将军,在太原誓师,亲率三万中军,长子李建成、次子分率左右大军,各一万人,三军齐发,直取长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起兵时的军力,不过是五万人,在进军的过过程中,还受了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骁卫大将军屈突通的迎击,但李渊仍然比较顺利地进入长安,进而占据关中。

李渊取长安、占关中,之所以进展顺利,是由于他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天时。李渊善于把握时机,早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起兵造反时,李渊的妻兄窦抗就曾劝他起兵反隋,但他认为时机未到而未有行动。直到大业十三年,此时隋朝境风,狼烟四起,农民起义遍布,隋朝处于飘摇状态,而瓦岗农民军又牵制了洛阳、江都方面的隋军,也就是隋军的主力部队,这些因素给了李渊趁机行动的机会。
地利。关中地区依山带河,拥有“四塞”之固。历来为险要之地。李渊祖上三代都居于关中,在这里亲朋故旧无数,且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李渊起兵后,这些人纷纷响应,为李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如他已出嫁的女儿平阳公主,在户县散尽家财,召集南山亡命之徒,得兵数千,又收编了附近几支小股的起义军,人数近万人,配合李渊攻下周至、武功、兴平诸县,队伍壮大至7万人,号为“娘子军”;李渊的女婿段纶,在蓝田起兵,拥兵万余人;李渊的从弟李神通,也在户县起兵,兵力也在万余人。
李渊进入关中时,他们合兵一处,兵力达到了20万之多。而关中地区的农民起义规模较小,经济未受到太大影响,为李渊的20万兵马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物资,也保证了李渊的顺利进兵。
人和。李渊善于笼络人心,得到农民、地主的支持。他废除了隋炀帝的严刑峻法,与民约法十二章,征收赋税尽量宽简,得到百姓拥护。关中的几支小股农民起义军归降李渊后,他均“论功行赏”,不讲究出身,因此下层兵士能够英勇作战,军队的战斗力强悍。

李渊对三秦士庶、隋朝长吏、豪强等都以礼相待,并授予官职,这些人普遍具有管理能力,为李渊稳定地方起到了巨大作用。
李渊是世家贵族出身,特别精通政治手腕。对隋政权,他表面示以忠心,在太原起兵时,他的军旗用绛白两种颜色,以此向隋统治者表明,自己仍然忠于隋朝。并且他又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以代王杨侑为皇帝,树立傀儡,掌握关中军政大权。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所杀。隋朝名存实亡,李渊便迫不及待,让杨侑下台,经过几次推让表演后,他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定都长安。
从起兵至建国,李渊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李渊,能够找准机会,纵横捭阖,以数万兵力,成功开基立业,其韬略是相当强的,并非后世演义小说所写的那样。
历史的人物,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形象变得模糊,甚至异变,对于李渊,我们还是要公正地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