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臣们集体排斥贾谊,所以汉文帝也无法完全信任他,且他的建议还是太过激进,易让诸侯王有意见,汉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不过他在位时还是把能与朝廷匹敌的齐国拆成了五个国家。若文帝当年没拆散齐国,七国之乱汉朝必败。

后来武帝拾起了贾谊的建议,与他的智囊主父偃进一步完善,推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一个利用人性来削弱诸侯王的阳谋,汉武帝规定从此诸侯王的二儿子、三儿子和嫡长子一样都有继承权。最初分封制沿用嫡长子继承制,人有七情六欲,谁能保证某个诸侯王不喜欢嫡长子只喜欢小儿子呢,谁能保证某个诸侯王希望所有儿子都有土地呢?按照律令大部分孩子分不到土地,实在让人死而有憾呐!
汉武帝心里打的算盘是削弱诸侯国,表面上却道貌岸然地表示,我颁布这条命令完全出于对你们的同情,看你们死而有憾我心里也难受,不然它为啥叫推恩令呢?
如果某个诸侯王有远见,非要沿用嫡长子继承制呢?汉武帝就直接找个借口,你这个堂兄很有才能,我要封他为侯,土地就从你封地里拨出来吧!……你的小儿子立了个大功劳,我要封他为王,土地也从你封地里拨出来吧!反正你们都是一家人,是近亲,这点土地不可能让我出吧!

你自己不舍得把封地拆散,我就替你拆,让你把土地全部零碎地封给子孙。汉武帝出面让你给自己儿子封地,你能拒绝吗?人就是这样,在亲情面前都很脆弱。
汉武帝可不止是通过推恩令把诸侯国拆散了,他还有进一步的攻势。到后来,数千里的诸侯国成了无数个星星点点的小国,汉武帝借口有诸侯王反叛,很直白地告诉诸侯王,你们现在已经威胁道大汉了,我要让你们变得没有威胁!于是先后剥夺了诸侯王的军权和行政权,诸侯国的一切事务,全部由朝统派过去的“国相”管理。

这样一来,诸侯王就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他们名义上是王,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实权都掌握在国相的手上,而国相实际上和汉朝的郡守没啥两样!诸侯国等于变成了汉朝的普通郡县,直接接受天子委派人的管理,唯一与郡县不同的就是,诸侯国的税收不收归朝统而是交给诸侯王,租税成了诸侯王获得封国的唯一实际上的好处!
为何汉初的诸侯王,有刘章、刘兴居、刘濞、刘德、刘安这类才能突出的精英或豪杰,而到了汉末多数的诸侯王都是只会吃喝玩乐的酒囊饭袋呢?这都是汉初时诸侯王要治理一整个国家,即便自身无能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历练;武帝削弱诸侯国后,诸侯王什么权力都没有了,空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他们也不能练兵、励精图治去实现自己的志向,只能每天吃喝玩乐去过完漫长的一生,除了虚度一生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关羽如果没有出战华雄的话 还有谁能够斩杀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