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的长官叫县令,这个称呼延续了整个封建时代,县令的下面还有县丞、县尉这个结构,之后也是一脉相承。中国古代号称皇权不下县,中央直属的官制,最低级到县,这种模式也是从此开始。郡与县的两级制度也是我们所说的郡县制,战国的列强里,谁把这个制度推广的最彻底,也就意味着谁转型封建社会的速度最快,很显然秦国走在了最前面。
秦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最凌驾于列强之上的就是强大的动员能力。不但能随时动用近百万的军队投入作战,更能长期的保证军事的供应。秦国的战争支持能力强大到这个地步,还与一些附加制度有关,例如“道”!
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往往是在郡之下,与县是平级的机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更方便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帮助秦国稳定了内部的制度,这种制度模式,在后来的汉唐宋明几个朝代,也都有所参考。在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时,这个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战国时期,在县以下有了两级的机构:乡和里,这是中国古代农村的传统机构制度。也同样是从战国开始,绵延两千多年。和中央直属管理的郡县不同,乡和里两级,在管理上也有学问,乡由乡主来管理,基本都是本地的德高望重的人物。里的管理者叫里典,里正,里典通常是选择选择勇武的人担当,里中的居民叫“里人”,按照居住地来编伍,也叫作“四邻”,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街坊四邻,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基层管理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