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官位制度

admin 1239 0

战国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经常让编导感觉头大,不但是吃的穿的用的,一不留神出错就会被人疯狂的吐槽,最容易出错的,当属战国时期的官职称呼了,经常会闹出笑话来。

战国这段历史,天天都在打仗,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除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战争外,还有一个让人感觉乱的,就是这官职的称呼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位制度


每个国家都一套自己的制度,具体到官职上也是叫法不同,有时候生僻字扎堆,想不出错?别说电视剧编导了,就是一些专家有时也会出错。

但战国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看上去容易犯错的事情——战国的官职制度。

为什么说意义呢?因为战国的官职演变,奠定的正是未来两千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框架雏形!后面那些历朝历代的官职,基本上都是从战国演变而来的。



统治背景的不同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比较起来,变化挺大的,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管职制度。为什么变化大?就是因为统治背景不同了。


  对比西周就知道,西周的分封制下,大小诸侯国林立, 诸侯们还算听话,到了东周随着周王室的地位下降,诸侯们就不在听话了,经常闹事,相互攻伐。不单单是诸侯国之间打仗,国家内部也打得很激烈,打来打去结果很明显。强大的晋国被打成了韩赵魏的三个国家,姜氏齐国被打成了田氏齐国, 最后不但是国家的版图轮廓打的变化了,连内部的政治制度也跟着变了,自然的官职制度也要跟着变。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期具体到战争上,从规模上说要比春秋时期大的多,春秋时期打仗,几万人就是大规模,到了战国动不动就投入几十万的兵力,那是很常见的,按照原来的政治体制,显然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有新的政治体制,与之对接配套。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的官职设定,不但彼此之间不同,比起春秋时期更是不同。

不过有一个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史记》上说,国分文武,君之二术,中央集权制上按照文武职能分配官职,改过去的松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方便集中人力物力,应对这个大变革时期的残酷考验。生存下去,这是当时战国那些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在这种选择下,战国国家的官职体制,也就基本类似,中央有负责行政的相国和负责战争的将军,分别统领相关的官员。地方上建立郡县制度,由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人员,那么,战国时期的主要官职有哪些呢?又该怎么叫呢?


战国的这些官职大家看着眼熟吗。

        

 首先要说的就是各国总揽行政大权的职务:相!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相,但论地位,确是天上地下,春秋时期的相只是一个小官,没有什么实权,当时辅助国君处理国家大事的,被称作“太宰”。但到了战国时期,相就翻身了,最开始把相设为国君之下最高官的,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继承这一设定的,则是最早称霸战国的魏国,随后是韩赵两国,魏国能够最早的崛起,这个制度出了不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