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_古代百姓分四良三贱,士农工商为四良何为三贱?

admin 301 0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这森严的等级,并不仅仅体现在君与臣、官与民之间,就是寻常百姓黔首,也有不可逾越的等级鸿沟,良民和良民之间有差别,良民和贱民之间更是严禁通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才发生了改变,有一种人才有机会从社会底层一跃升为上等人——当然,一跃而升是后来的事情,在雍正朝,这些人还是嚣张不起来的。

读者诸君都知道,古代良民分为四种,也就是士农工商,这排名不是按笔画,而是有先后的:知识分子位列第一,以农为本,所以农民位居次席,百工匠人也不可或缺,位居第三,商人口碑不佳但也不能没有,所以叨陪末座。

文史百科_古代百姓分四良三贱,士农工商为四良何为三贱?  

四良士农工商,除了他们,社会上还有三贱,这些人官方的称号叫做“贱籍”,比如宋江、李逵都属于贱籍,他们不可以入学读书,不许与良民通婚,更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说,如果不先造反再招安,宋江李逵一辈子都不能当官。

宋江这个“郓城县押司”,看着风光无限,但是他跟李逵一样,都属于“隶卒”一类,也就是三贱之第三。

排在宋江李逵之前的,是阎婆惜那类人,李师师也是,她们的统称叫做“倡优”。请注意,倡字是人字旁而不是女字旁,跟大家所理解的不一样,只卖艺也算。

倡优为三贱之第二,那么排在首位的是什么人呢?卢俊义家的管家李固和李应家的鬼脸儿杜兴就是——奴仆。

文史百科_古代百姓分四良三贱,士农工商为四良何为三贱?  

与士农工商相对,奴仆、倡优、隶卒被称为三贱。在清朝雍正继位之前,贱籍有着严格的划分,替官府办事的人,也分良贱:比如看守库银的“库丁”、看粮库的“斗级”、临时客串差役的“民壮”,都是良民,而皂隶(只能穿黑色制服,故名)、马快、门子、弓兵、仵作、巡捕营番役,统统属于贱籍。

如果浪子燕青生在清朝,而他的身份又是卢俊义的“长随”,那么很不幸,他也属于贱籍。即使卢俊义(本主)解除了他的奴仆身份,其后代也要到第三辈才可以读书、考试、做官。即使做了官,上面也有一个无法穿破的顶棚,《大清会典》规定:京官不得至京堂,外官不得至三品。

所谓京堂,就是六部堂官——尚书侍郎都有公开处理政务的大堂,故而被称作堂官。而外官三品,也就是说他们在朝最大能做到六部郎中、给事中,尚书侍郎左右副都御史是当不成的;外放做官,臬台(按察使)是此生休想,他们最大只能做到道台,永远也带不上红顶子。

 

这种情况在雍正元年发生了改变,起因就是年羹尧之子年熙的一道奏折。

这个年熙,就是被雍正下旨“过继”给隆科多的那个,当然,过继的时间不是年羹尧西北建功之后,因为年熙是雍正二年十一月过继的,而且马上就死了,卒年二十岁,所以他也没有被隆科多年羹尧牵连(他弟弟年富被雍正杀了)。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