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术的繁荣拥有着很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不可否认统治阶级在推广武术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即便没有这种政策支持,处于放任状态下的习武之风还是会在明朝蓬勃发展,这是为何?
一、明朝自立国开始就大战小战不断,倡导练习武术其实是从现实出发的正确决策
明朝统治阶级阶级对民间武术是相当支持的,这一点许多史料,包括民间野史中都可以证明。这些支持不仅包括口头上的提倡,更实际付出了行动。
早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就召集军中善武者前往各地指导练兵。为了提高武术传播效率,还专门编撰了《教练军士律》等武术书籍,大量刊印,广泛发行,力求能被广大底层百姓熟知,并掀起练武潮流。
此外,明朝统治阶级自身对武术也十分感兴趣。明英宗时就要求朝中官员将自家子弟在很小的时候送往专门的学堂学习武术。等到学有所成时,才能继续学习儒学等其他学科。
在制度上,明代的武举制度较之唐宋更加完善,除了京城以外,其它各地,尤其是前线军事重地,武学院大量开辟,武举选拔入口也大量增多,这也导致明朝学武之人越来越多,武术蔚然成风。
明朝武举考试
明朝统治者之所以如此大力地倡导武术,其实与当时明朝的国际形势与社会背景有关。明朝建立之初,其对手就从南方的诸多起义军阀转变成了北元朝廷。北元朝廷虽然不耐打,但人家跑的快啊!
一看打不过,立马撒丫子跑了。但是跑就跑吧,还不服气,时常到明朝的边境骚扰一下,一边打打秋风,一边琢磨着能不能反攻。光自己闹事还不够,还要把辽东半岛的女婿国高丽也拉上了。
这就让朱元璋不能忍受了,洪武一朝,朱元璋八次北伐,直接把北元朝廷给灭了。但是,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元朝廷虽然灭了,但建立北元朝廷的蒙古族没有灭。
蒙古本就是马背上讨生活的游牧民族,奉行“打不过就跑”战略。所以,尽管朱元璋有心“永清大漠”,但却根本无法斩草除根。即便是后来的永乐大帝也只能是给予打击,无法拔除。
除了北方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外。南方的安南,东方的高丽,日本都或多或少地带给了明朝武力威胁。在明朝之后的统治期间里,也多次与这些国家交战。
明末的农民战争
此外,除了外战,明王朝统治时期的农民起义也是络绎不绝。从明初的广西山民叛乱到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明朝统治的三百年期间,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高达近百起,而且其中不乏影响巨大的农民起义。
终明一朝,战事不断,对军事人才的需要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正是因为这么严峻的历史环境,明朝统治者才对武术的推广如此上心。
二、无论是从军还是起义,都对士兵个人素质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武术盛行也很正常
除了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外,明朝武术繁荣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实需要。明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由于明朝实行皇庄制度,皇室子弟带头土地兼并,使得有明一代,土地兼并一直都得不到有效遏制。底层农民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以下。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底层农民甚至不得不通过出卖自己的土地来逃避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