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_帽子的作用有哪些?各个朝代君与臣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和寓意?

admin 275 0

正所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头”的现象,这种观念也体现在衣冠服饰上。作为裹首之物的帽子,在古人的重视下也演化出许多不同样式与功能。而作为古代封建王朝权力场的两个重要群体君与臣,他们的帽子功能就不只是保暖、美观那么简单,除了基本功能外,还是身份和等级的外在表现,凸显了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功能。

古代的帽子式样繁多比起现在也不逞多让,这里就不给大家一一列举,本文只是通过建王朝中君臣这个群体,简单从他们常用的帽子——冠与幞头进行探析。

我们先来看看封建王朝中君与臣的冠。

秦汉时期,因为是君主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刚刚建立,所以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冠制。从君臣所戴的冠看,非常繁杂。

这一时期使用的冠有一些是秦统一六国之前原六国国君所戴的冠,如楚国国君用的法冠、赵国国君用的武冠。秦始皇把这些国君所用的冠赐给大臣,无疑是秦始皇彰显其至高无上统治权的一种手段。

除了继承,还有创新。

秦在原秦国国君戴的的高山冠基础上创制了通天冠。通天冠是秦汉时期帝王主要用冠,但帝王们偶尔还戴高山冠。

文史百科_帽子的作用有哪些?各个朝代君与臣的帽子有什么特点和寓意?  

通天冠

秦汉这一时期的冠服特点是“以职分等”,官员的职位从所戴的冠上就能够看出来,例如中外官、谒者、仆射戴高山冠、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武弁冠、执法者戴法冠、卫士带的樊哙冠等。虽然式样繁杂不统一,但从大臣所戴的冠可以直接看出其职业。同时由以上也可以发现高山冠是君臣都可以戴的一种冠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沿袭秦汉诸冠,除此之外冠服出现了由“以职分等”到“以品分等”的特点变化。文官所用的进贤冠根据官品,梁数开始分为三档,一、二品用三梁冠,三四品用两梁冠,五到九品用一梁冠。此时对官员的只有三种分档,并不够细化。


进贤冠

隋唐跟魏晋南北朝类似,文官进贤冠根据梁数依然分三档,只是品级划分范围稍有变化。武官的武弁冠也开始出现分等。

到了宋朝皇帝仍服通天冠。在大臣方面,因为宋朝官制的特殊,官员们的官职和品级并不匹配,所以宋在借鉴“以品分等”的基础上改为“以位分等”,将进贤冠的梁数分为七等。

明朝时进贤冠改为梁冠,百官朝服都用此冠,依然“以品分等”,不同品级根据冠上的梁数来分辨等级,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以此类推,到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我们再来看看在君臣中另一种常见的帽子——幞头。

幞头,又名折上巾,产生于北朝时的北周。“初服长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周书》)。用黑纱制成,加有束发的簪子,但没有缨导,这便是幞头的雏形。

到了隋朝这种幞头成为了隋朝君臣的常服。

唐朝时幞头形制有了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初的幞头有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软脚幞头”,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做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唐神龙年间幞头所垂的两脚变得圆润,并在周边用硬的丝铉作骨,衬以纸绢,这样幞头脚就可以翘起来,称为“翘脚幞头”。翘脚幞头在五代时期被广泛使用。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