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_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后世诟病百年,看看西方学者是怎么评价这项制度的!

admin 587 0

如果你活在清朝,家里又有不少钱,你又想当官,那么你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正规”渠道当上官,以此来避免难度堪比考清华北大的科举考试,这种渠道就是“捐官”。

历史文化_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后世诟病百年,看看西方学者是怎么评价这项制度的!  

捐官,又叫“捐纳”。如果只看“捐纳”字面,这仅仅是鼓励有钱人给政府捐款。但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有钱人才不会体贴比他们活得还舒服的王公贵族们,单纯号召有钱人捐钱是难上加难,于是就有人规定捐钱可以换取爵位或者官位,并且捐的钱越多,爵位、官位越高。

看到这里你也明白了,所谓捐纳与“捐”根本没有关系,捐管就是卖官鬻爵。

历史文化_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后世诟病百年,看看西方学者是怎么评价这项制度的!  

李卫就是康熙朝捐官上的位

捐官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史记》就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汉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制度。清朝则是捐官制度的顶峰!自满清入关以来,征南明、平准葛尔,军事行动过于频繁。而战争对金钱的消耗量是巨大的,仅仅靠财政收入已经无法支撑军事活动,于是清朝就全面放开了捐官制度。

前朝捐官制度贩卖的大多为虚职,但是虚职的吸引力太低,鲜有人购买。为了筹措军饷,1674年,康熙以4000两的价格公然贩卖500个知县的名额,开了贩卖实权官职的先例。为何《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有那么多贪官污吏?都是康熙自己造出来的!

 

因为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因,捐官还与教育挂上了勾。清朝规定科举考不上,可以通过捐纳的形式来弥补。比如举人捐一千两可以当知县,进士捐一千两可以进内阁。到了后来,清朝还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例如想当国子监博士,进士就只需要捐三百七十两,没考中进士则需要捐五百二十两,举人则要捐六百六十两。李卫、左宗棠、胡林翼都曾经花钱捐纳,曾国藩则曾经通过捐纳筹措军饷。而清政府为了保证这些钱用在实处,对捐官所获得钱财管理十分严格,账目出不得半点差错。

 

大清捐官收款记录十分严格

但是捐官制度过于腐朽,严重违反公平原则,饱受世人诟病,新中国成立后便废除。

历史文化_清朝的“捐官制度”被后世诟病百年,看看西方学者是怎么评价这项制度的!  

弗朗索瓦一世是法国捐官制度的开创者

虽然捐官制度在中国屡遭抨击,但是这一制度在大洋彼岸的欧洲竟然换来了新生。以法国为例,16世纪上叶,法国在意大利战争中遭受了惨败,8000名训练有素的瑞士雇佣兵全军覆没,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被俘,随后被释放。回国后,弗朗索瓦一世急需筹措军费再度进军意大利,于是公然贩卖官职。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