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段时间上海人都被垃圾分类弄得头大,现在丢垃圾必须先分好类在丢弃,让很多人一时难以习惯。实际上垃圾分类从长远来看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不然会给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最后受影响的还是我们人类。古代百姓就因为垃圾的事吃了不少苦头,例如长安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都城的身份存在,但后来被弃用正是因为长安的垃圾已经多到处理不了了。那古代有哪些办法处理垃圾呢?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这代表着,垃圾分类将被纳入法制框架,上海外卖配送也将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
对此,有人拍手叫好,也有表示对如何分类一头雾水,网上甚至还出了各种垃圾分类教程。
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新兴职业——代收垃圾网约工。
那么,在垃圾分类没有那么细致,也没有代收垃圾网约工的古代,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城市环境状况如何呢?
你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街道。呼吸中没有汽车尾气,只有清新的自然气息。啊!诗和远方!
如果你对古代的环境状况如此乐观,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可能要让你大跌眼镜了。
先秦时期,城市已经颇具规模,人口开始密集起来。
有人的地方,也就有了大量的生活垃圾。
为了保护环境,当时的统治者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令。
《汉书·五行志》:“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灰即垃圾;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为上古五刑之一。
如今随地乱扔垃圾,不过就是遭受几个路人的白眼,最多罚点钱,但在商鞅的时代,乱扔垃圾可是要在脸上刺字,告诉所有人“此人不讲文明”的。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也提到:“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也就是说,在路上扔垃圾,是要剁手的。
即便制定了如此残酷的律条,也还是很难保证道路完全整洁,故而当时还设置了“条狼氏”一职。
《周礼·秋官》中,就有一些关于“条狼氏”的记载。
“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男、子则二人。”
清代的顾炎武在《日知录·街道》中解释道:“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条,为洗涤之涤;狼扈,则指纵横散乱之人或物。
可见“条狼氏”的职责是清除道路、驱避行人,算是环卫工人与城管的结合。
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下水道,用于排污水和雨水。
那要是下水道的污水排不出去,臭了怎么办?
这事儿还真发生过。
汉长安城在历经八百年之后,由于人烟辐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垃圾和粪便污染严重,导致“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于是在隋开皇初年,污水排放问题难以处理的旧长安城被放弃了,隋迁都到地势较高的大兴城。
“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隋书》
唐朝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到几百万。
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肯定也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