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_宋朝对抗骑兵的“弓弩”射敌于千米外是真的吗?宋朝“弓弩”详细解析介绍!

admin 315 0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辽军南下,攻城掠地,在澶州(今今河南濮阳西)与宋军相持。辽军主帅萧挞凛率数十骑,在澶州城下窥探宋军虚实。宋将张环果断用床弩射击,萧挞凛头部中箭,当场毙命。辽朝震动,心有余悸,与北宋达成了“澶渊之盟”,两国此后百余年未爆发大规模战争。可以说,一支弩箭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

 


造箭作坊的兴起和弓弩手的培养

有强弓劲弩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箭矢,维持正常的战斗力。北宋初年,就成立了“弓弩造箭院”,这家官办兵工厂每年至少造箭1650万支,这还不算各州所属的“作院”、“都作院”以及民间作坊造箭的数量。以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为例,这一年并没有爆发战争,宋军依然消耗了5000万支箭。

宋朝十分重视弓弩手的培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军队将射箭作为武艺之首,倍加关注。在《武经总要》中规定:“凡军中教射,先教射亲,次教射远。”新兵学习弓弩,先射中,后射远。一个合格弓弩手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呢?

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诏颁河北渚军教阅法,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一,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宋朝一斗约等于6.4公斤,一石约等于60公斤,北宋中期三流弓箭手的臂力也要44.8公斤,弩手的要求就更高了。要知道奥运会射箭项目,弓弦的最大拉力也不过45公斤而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到南宋光宗时期,“殿、步司诸军弓箭手带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为本等;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弓箭手在92米之外,用126.4公斤的臂力,射十二箭,中六箭才能算合格。这不仅对体力提出了要求,更是对技巧的考验。


对于弓弩的短板,宋军如何应对

弓弩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不过间隔时间长。“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宋军主要采取了三种战术:

一是轮射,弓弩手分三排,一排射击,二排准备,三排张弦,变换阵型,周而复始,箭矢不绝。

二是专射,由射术最好的射手站在最前排,第二个士兵专门递弩,第三个士兵负责张弓搭箭,同样能达到不断打击敌人的目的。

三是叠阵,由南宋名将吴璘创立,“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这种战术不是简单的弓弩累加,而是多兵种协调作战,是军官临场挥能力和士兵训练水平的综合体现。


弓弩是对抗骑兵的大杀器,“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弓弩虽然强劲,不过没有骑兵的机动性。“中国之兵,步多骑少,骑兵利平,步兵利险”,没有地利优势的宋朝,面对异族骑兵的肆意践踏,防不胜防,疲于应付,只能感叹“马者,兵之大也,边庭之所以常取胜中国者也”。

宋朝又没有北方和西北的良马供应,服役的战马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和辽、女真、蒙古、党项等民族抗衡。唯有热火器出现,才能真正克制了骑兵的突击。可惜,宋朝没有等到那一天。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