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杨氏一族必然没落。特别是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对世家大族有意打压。
杨彪之子杨修锋芒毕露,参与到曹丕、曹植的王储之争中,被曹操所杀。司马氏篡曹以后,杨氏子孙为了自保,也失去了祖先杨震身上那种直谏精神。

西晋时期 , 虽然有所谓的“三杨”,其中的杨骏还曾官至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但因为朝局动荡,加上不得人心,很快被诛三族。
东晋时期,杨氏一族由于渡江太晚,没能获得发展机会。虽然有个别人物另辟蹊径、弃文从武,但多下场悲惨,终究未能成为“王谢”那种大士族。
南北朝时期,杨氏一族不得已弃文从武,但这也不失为在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
其中,在北朝的西魏内部,“弘农杨氏”的一支,也依靠着兵强马壮,成为了“关陇世族”的核心成员,他们与“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京兆杜氏”,成为当时的北方大姓。
“关陇世族”跟随宇文家族对抗东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弘农杨氏”成员杨坚夺取皇位,建立了隋朝。

虽然隋朝国祚短暂,但与“关陇世族”关系密切的李渊(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妻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起兵,建立唐朝。
“弘农杨氏”的地位,并未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就此衰落。李渊建唐后,采取与“关陇世族”合作的策略,采取联姻等多种方式,继续巩固杨氏家族的地位。
如唐太宗的杨妃就是出自“弘农杨氏”。
整个唐朝,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但杨氏家族还是凭借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先后有11 人拜相、近 90 人登科,因此也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从东汉到唐朝,“弘农杨氏”虽几经沉浮,依然实现了千年不衰。
结语:一个家族,或许会因为一个大人物的出现,而辉煌两到三代,但要实现持续千年不衰,则一定因为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我想,被称为“四知先生”的杨震,用一句“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的名言,就已经给“弘农杨氏”
注入了这种基因。
因此,“弘农杨氏”也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取堂号“四知堂”。
因项羽之死而让一个家族千年不衰?这实在是一种博眼球的夸张说法。
“渑池之会”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廉颇不护送赵王?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秦国的渑池(河南省三门峡市)相会,两强正式休战。双方此后的战略目标,赵国全力攻打齐国,秦国全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