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早有预谋的!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两千多年以来,历朝历代的改革,都绕不过对商鞅变法的参考。其改革的成功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对整个中国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亦对其大加褒奖。不过,其意义再巨大,也不能超越其变法的实际功能,在今天来看,我们对于商鞅变法的认知,应该理性客观。

商鞅论政
从历史角度看,虽然当时秦国大力支持土地私有制和打击贵族,但是地主阶级并没有彻底取得政权,法治也没有对君权进行约束,反而疯狂支持君主专制。
与真正意义上的地主阶级改革和法治改革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与其说商鞅变法是一场体制改革,不如说它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称霸计划。而这场计划在秦穆公之后就注定了它的必然发生。我们从历史的三个方面就可以观察出来。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早有准备的。
之所以商鞅变法可以如此成功,离不开秦国实际国情的天然需要,以及秦献公的励精图治。首先,穆公以后,秦国陷入多变之秋。国内贵族争斗,王位数易,百姓流离;对外败多胜少,东向割让河西之地,诸侯叩关而卑秦。颜面扫地,为天下笑。这一生死存亡加内忧外患的危机,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缓慢地扎入大秦的胸膛。
若不改变秦国的艰难处境,不久的将来,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贵族旧势力必将发生武装斗争,轻则动荡数年,重则国灭君死。且当时天下风云变幻,东方各大国相继变法称强,如不尽快解决大秦危机,大秦的末日也就不远矣。这种迫在眉睫的忧患逼迫着秦国必须寻求改变。

商鞅变法之前的大秦
其次,在这种历史形势下,身在魏国流亡的秦王子嬴师隰(xí)看到了希望。他提前做好了百姓的思想工作,又和魏国国君盟誓,然后逃回秦地,以其广为人之的为政风格和改变国家的强烈意愿,受到各阶层正义人士的拥护和爱戴。一路兵不血刃直达首都,杀掉了秦出公母子,取得国家政权。
献公即位,与地主阶级交好,改革殉葬,迁移国都,大力发展封建私有制经济,国力稍缓,秦地社会的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的矛盾得到了压制。同时,对外发动战争,谋求雪耻除恨。自穆公以来数百年的没落开始显现上升势头,生死存亡的危机也得以解决。

秦国再次走向强大
如果没有秦国天然的国情要求和秦献公的积极努力,即使到了秦孝公即位,商鞅得以入围,其变法也未必能成功开展。所以,后来的变法,要从实质上说,前期的准备是早就谋划好的,虽然献公之时无法发动大规模改革,但是他深信,自己的一番贡献,必然能为后代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