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三月摄桑《七月》:蚕月条桑。
……
《夏小正》:九月王始裘。《七月》: 九月授衣。

这种相似性至少代表着一种文明的继承,显然,周王朝与夏王朝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史书上记载周朝的先祖是后稷,《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又说: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从史书记载看,周朝的先人是夏朝时期的农业部部长,周朝的兴起也正在此时。从这一点看,周朝应该是夏朝时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诸侯国或方国。而这个诸侯国在商代夏后,“自窜于戎狄之间”。
从史料记载看,商代夏的过程并不算残酷,对于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和方国,商朝并没有举兵征讨,在这种情势下,周朝的先人却逃走了,这从侧面证明,周朝与夏朝的关系匪浅,甚至就是夏朝的高层,所以在面对商朝来袭的情势下,选择了逃跑。
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解读,那就是周王朝的建立者是夏王朝的分支或同族,所以周王朝才会在前期 的时候沿用了夏王朝的历法。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文明的存在。
3、《夏小正》中的思想。
《礼记·表记》中说: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在天命观上的变化,夏朝的时候人们比较亲近自然,虽然对鬼神怀有敬畏之心但更尊重天命自然,跳过画风既然不同的殷商,到了与夏王朝关系匪浅的周朝,虽然同样是“事鬼敬神而远之”,但是其精神内核却已经既然不同。

这一点在《夏小正》中表现的还是比较明显的。
《夏小正》这部书中没有周朝以及其后书册中比较多的阴阳五行以及其他类似学说。它是一种更贴近于直觉的更古朴的天地观。这种观念与史料记载中的夏朝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夏小正》是留存下来的极其稀少的对于夏朝的比较直观的史料记载,对于夏朝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仅仅靠着《夏小正》这一部四百多字的书籍是无法确认夏朝的存在的。
但是,反过来说,《夏小正》与其他史料的相互佐证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商、周这两个朝代前是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与商、周王朝前后相继的文明。
至于这个文明是不是夏文明,而夏文明又到底是不是一个类似于商、周的朝代目前还是存疑。
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有什么区别?“王”姓的起源和来历?
王可是一个大姓,可以这样说,现如今人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非常多的王姓人。而王姓在古代,也是一个世家大族。不过,历史上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