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周礼》明确规定: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意思是婚嫁中的男方女方送聘礼或嫁妆,总数不要超过五匹黑色丝帛的价值,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的社会富裕程度和礼仪风俗是不同的,出嫁的女性家庭条件和地位也不一样,所以女性的嫁妆数量并不完全是按《周礼》的规定。
自古以来,结婚都是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必须要合法,还得要合乎礼节。什么礼节?就是婚姻六礼。这是从周朝开始制定并执行的结婚礼仪,后来到了宋朝有所简化,只保留了纳采、纳征和亲迎三项内容。

既然结婚礼仪是从宋朝开始简化的,那我们就以宋朝为例,来看看宋朝的女性结婚有多少嫁妆。
宋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首先政府对嫁妆进行了立法,用法律武器来约束和规定嫁妆的数量;第二是嫁妆居然收税,并与女性财产权、继承权等权益挂钩,极具特点。
我们先来看看《宋刑统》中与嫁妆相关的规定:今后户绝之家,如无在室内女有出嫁女者,将资财、庄宅、物色,除殡葬营斋外,三分与一分。如无出嫁女,即给予出嫁姑姊妹侄一分。余二分若亡人在日,亲属及入舍婿、义男、随母男等,自来同居营业佃漪,至户绝人身亡及三年已上者,二分店宅、财物、庄田并给为主;如无出嫁姑姊妹侄,并全与同居之人。
宋代女性有在室女、归宗女和出嫁女之分,而嫁妆是她们从娘家能带走的最大的一笔财产了。宋代社会流行厚嫁之风,一般家庭都会尽所能为女儿置办嫁妆,宋朝人普遍都有一种心理:“养女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若置为不问,但到临时,又有何术?不过临时鬻田庐及不恤子女之羞见人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也很世故,社会上的男人娶妻都喜欢娶娘家里有钱的。这是一种社会风气。而越是高门大族的女儿出嫁,越是陪嫁多。宋代公主出嫁往往要花费上万两银子,一般富户嫁女也要几百两以上。因此许多地方都是生男则喜,生女则愁,甚至出现了许多溺死女婴的现象发生。

也有一些女性因为家贫,到了适婚年龄仍然没有男方上门求亲的,甚至会因此耽误了终身,这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在一些追求高额嫁妆的地方,当地的官府甚至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干涉和调节,规定一个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陪嫁标准,有超过这个标准的官府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处罚。
在宋代,女性的嫁妆有多少,陪嫁什么,是要写在婚书中的。在男女双方议婚时,男方固然要在喜帖上写清楚家庭和本人的情况,女方也要把年龄和陪嫁财产写进去的。这些列进去的陪嫁除了包括现金、首饰、生活用品,如果有的话,也要把陪嫁的土地、房产等等写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