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乱世这么多为何三国最为出名?三国有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观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古代曾多次处于乱世,例如春秋、战国、三国

清末志士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就曾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湖北省是他作为总督的驻所,所以就由他兼任湖北的巡抚,管理湖北的军政事务以及湖南的军务,湖南政务就由另外的湖南巡抚专职管理并接受总督的监察。
在巡抚施行重大的政令时,总督有权利反对并上报皇帝,这就是总督的节制之权。如果二者共同上奏中央,总督的名字要写在巡抚之前,以示地位和权力的尊崇。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总督和巡抚同属于文官系统,官阶更高、职权更大的总督自然可以领导巡抚。和总督同阶的提督却不同,非但不能领导巡抚,还要受到巡抚的管辖。
清朝入关巩固统治后将全国的精锐兵员分为满汉蒙各八旗,交由满洲贵族统治,将军就是八旗的指挥官,并且在各地方组建汉族军队,称为绿营。提督就是各省绿营的总司令,和驻防将军并为一省的最高武官。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权力体系的显著特征就是重文轻武,文官与武官相比,更容易受到统治者信赖,在封建官僚体系中的地位也更高,因此才有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流传。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汉军更加防备。再加上清朝中后期社会较为安定,康乾盛世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武将对于国家的地位远远不如乱世时重要。

出于这些原因,提督的从一品官阶与其实际地位严重不匹配,不少清代史书中都提到“提督一品其权不如州县”,虽然略有夸张之处,但也不失为其地位低下的真实写照。
因此,巡抚作为二品的文职外官地位,在权力体系当中的地位是要高于提督的,提督又怎么敢对巡抚指手画脚呢?

除此之外,清朝督抚制度的另一直接目的便是为了“以文制武”,皇帝赋予地方督抚监管军队的权力,以文臣监督、制约地方武官军权的行使,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朝廷的手中,防止发生叛乱。
提督调动军队必须经过地方总督和巡抚的同意,并由他们上报兵部,才可以得到兵部的调令。可见,提督在职权上也是被巡抚压得死死的。这是提督无法领导巡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