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面对群臣多年要求立太子的上疏,神宗被逼无奈,只好下令“册立皇长子为太子,暨册封福王、瑞王、惠王、桂王,诏告天下”。次年国本,太子的冠礼、婚礼同时举行。从万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长达十多年的“争”告一段落,朱常洛的储君地位基本稳定。
立谁为太子本是皇帝家事,但为什么这些大臣支持皇长子朱常洛,而不是其他皇子呢?
其一,立朱常洛为太子,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便册封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他认为“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他们维护朱常洛,就是在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维护明朝祖制和封建礼制。因此,他们在道义上站稳了,于是更加积极地向神宗上疏请立太子。
其二,大臣们的公开站队,也是受利益驱使的。在明朝祖制和封建礼制的束缚下,朱常洛将来被立为太子以及登上皇位基本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向他示好,牢固他的储君地位,待他即位,这些支持他的大臣将会获得巨大的政治资源。如仁宗朝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仁宗做太子时与汉王朱高煦展开夺嫡斗争,“三杨”都是太子的支持者,当太子一即位,“三杨”便进入内阁,得到政治话语权。
其三,则是明朝特有的言官制度,言官由都察院和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组成,他们品级不高,但可监察皇帝和群臣,他们被赋予维护规定的权力。明朝监察制度完善,设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专门负责监察违背制度的组织群体。都察院“职专纠勃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勃。凡百官狠茸贪冒坏官纪者,勃。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勃”;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勃,或封章勃”。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阔、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正是有了这些制度规定,这些言官敢于向神宗上疏请立太子,他们或因争谏获罪,却也留下“清流”的美名。
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的李善长,为何也难逃被朱元璋清算的命运?
你知道李善长吗?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