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战争,后金的兵力并不占优,为何却屡战屡胜呢?

admin 307 0

其实明朝并非派军队一波一波去送死,而是被迫必须去抵御后金军的进攻。如果没有这一波又一波的军队,那么明亡的时间可能还会提前。

那么为什么面对兵力并不占优的后金军,明军一直屡战屡败呢?

历史战争,后金的兵力并不占优,为何却屡战屡胜呢?

后金军战力较强,明军实力不济

凡是到了一个政权的末期,新旧即将交替,军队的战斗力也会加速下降。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到了崇祯年间,大明已经经历两百多年的风雨,可谓风烛残年,再也经不起折腾。

女真人原本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也是马背上的民族,“满万不可敌”的基因或许还留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后金骑兵成为当时最可怕的军队。

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大概就是明军最后一次,敢于和后金军野战争雄的战役,而且其中还有杜松、刘綎、李如柏等名将,在阵容来看,也是相当豪华了。

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败得一塌糊涂,努尔哈赤凭借高超的军事智慧,出色的战场判断力。采用“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理论,打了明军一个时间差,三路大军被一一剿灭,只有李如柏逃了回来。

史料记载:

“惟如柏军获全。文武将吏前后死者三百一十余人,军士四万五千八百余人,亡失马驼甲仗无算。”

由此可见,后金军的战力从战术水平、军兵素质等方面都已经超过了当时就的明军,而且当时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应该是明末最强的阵容,从此之后,明军的战力是一天不如一天。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命率兵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感觉不妙,即刻率兵围困大凌河,当时的明军战力更是大不如前,祖大寿只能缩在城内,突围根本没有效果。崇祯皇帝得知消息,马上派兵救援。

第一次明军派出两千人,还不够给后金军填牙缝,战败,第二次吴襄率数千人前来救援,被皇太极再次击败,第三次,吴襄带了六千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接二连三的失败令明军战意索然,士气低落,就如丧家之犬,难以和敌人抗衡。

从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基本上只能据险而守,不敢再和敌人野外交战,军队是守卫国家的最后力量,军队实力不济,那么政权也会岌岌可危。

崇祯杀掉袁崇焕

袁崇焕大致是明末唯一击败过后金军的将领,宁远之战,袁崇焕仅依靠一万余人,在辽东独守孤城宁远,面对六万后金军,据险而守,依靠手中的大炮和弓弩,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后金军,甚至将努尔哈赤击伤。

宁远大捷对于大明不仅仅是一次难得的胜利,也是明军乃至整个大明帝国的精神支柱,因为他告诉所有人,后金军并非三头六臂,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就能击败他。

之后袁崇焕被提升为辽东巡抚,随着权力增大,他的抱负也得以实现,在袁崇焕的整备下,宁远、锦州坚不可摧,在宁锦大战中,再次击败了精明的皇太极,重创后金军。袁崇焕给了明军信心,给了明朝皇帝信心,当时的袁崇焕可谓辽东的支柱。

到了崇祯年间,袁崇焕屡次犯错,甚至在己巳之变中想要入京城防守,崇祯就这么糊里糊涂废掉了袁崇焕: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标签: 中国战争 战争历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