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幡
代表皇帝的军旗,除了纛,还有信幡。这种表明将官身份的旗帜,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赋予了新的含义。当时,用画有白虎的幡,作为主战的军旗。与之相对,驺(读zu)虞幡释放的是和谈罢兵的信号。清朝文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晋制最重驺虞幡”。说明驺虞幡是皇权的象征,影响力巨大。
驺虞,至今仍争议不断,主要有雪豹、白化王猎豹和大熊猫三种说法。母雪豹有掩埋猎物的习惯,被人发现后,以讹传讹,误以为雪豹为仁兽,而且雪豹与《山海经》中的描写大致相符,因此,驺虞很有可能就是雪豹。
在“八王之乱”中,妖后贾南风假借驺虞幡的权威,解散了楚王司马玮的军队,顺利将其诛杀。贾南风倒台后,晋惠帝司马衷能力低下,无法掌控西晋乱局。永宁二年(302年)五月,河间王司马颙(读yóng)擅立太子,引起诸王不满,长沙王司马乂(读yì)起兵发难,司马颙欲再次借用驺虞幡造势,结果遭到反杀。象征皇权的驺虞幡随着皇权式微,也走向了没落。

五、五方旗
旗帜除了表明身份和地位,还能标示位置。相传在黄帝时期,就用青、赤、白、黑、黄等五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因此称为“五方旗”。古代军队作战时,五方旗能够便于将领指挥军队,随时掌握战场动态。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