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蒲松龄根据这则记载,改编成了一个故事《聊斋志异·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这两件事都是在说明,明宣宗爱好斗蛐蛐,还为自己夺得个“蛐蛐皇帝”的外号。
3、古人斗蛐蛐的习俗发展史
蛐蛐又名促织、蟋蟀,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时候,古人就开始饲养蛐蛐了。

但从何时起,古人开始有斗蛐蛐的习惯,这个并无确凿的资料可以证明。唯一可知的是,在唐朝的时候,古人便已经有了斗蛐蛐的习惯。
在宋代,斗蛐蛐已经成为了一项产业,从捕捉、饲养到上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宋代蛐蛐市场上,市民买蛐蛐,首先要挑选的是蛐蛐的个头,其次挑的便是饲养蛐蛐的“闲汉”,往往越专业的饲养员养出的蛐蛐战斗表现也越精彩。
斗蛐蛐,又叫“秋兴”、“斗促织”,每一年的斗蛐蛐比赛,都在秋天举行,到时候,各个市民便会拿着自己的得意战将,前来挑战一下冠军的名额。
南宋名臣贾似道便是此中强手,他醉心于斗蛐蛐,还将养蛐蛐、挑蛐蛐、斗蛐蛐的经验写成了《促织经》出版,世人因此又称他为“蟋蟀宰相”。
斗蛐蛐的发展巅峰期,是明清时期,“蛐蛐”皇帝明宣宗也是有利的推动者之一。
清朝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一只上等蟋蟀必须符合如下条件,然后用白色泥罐密封:“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
从古自今,一只“上等蛐蛐”的价格,都足以让普通人却步,宋人记载:“万金之资付于一啄”。
明清时期,不少百姓为了捉到一只好蛐蛐,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男女老少经常是“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
不过,任何娱乐活动都要适量才好,与其将金钱、精力放在娱乐方面,不如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这样也能收获很多来自亲人的温馨经历,何乐而不为呢?
大慈法王: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人物,曾朝见过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