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期间的国共关系:互信不足造成恶果

admin 236 0

中条山战役重大伤亡:一比二十创抗战历史记录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

  综观1941年上半年的国共关系,我们大致可以获得以下这些认识:

  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一度主张强硬,并于1月17日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由此引发了极大的反弹,不仅中共因此采取坚决的政治攻势,而且苏、美、英等国也担心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因此给予蒋介石较大的压力。随后蒋在政治上采取和缓手段,希望缓和局势。但在中共坚持政治攻势的情况下,双方谈判破裂。蒋随即决定采取军事措施,准备进攻陕北。只是由于进攻陕北存在诸多困难,蒋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但蒋也因此疏于防范日军进攻中条山。

  中条山战役发生前后,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蒋采取多种方式“请”中共出兵配合作战。蒋一开初用的是激将法,毛也认为蒋用的是激将法;到5月11日蒋则直接用了下命令的方式;到5月21日蒋发现下命令的方式似乎也没有起作用的时候,再次使用了激将法,用《大公报》发社论和中间势力致电呼吁的方式请中共出兵。另一方面,在5月21日之前,蒋请中共出兵的真实意图就是让中共出兵配合作战,以利中央军守住中条山;在此之后,中央军已经开始转移、撤退,却仍然呼吁中共出兵,很可能就是想借机消耗中共实力或“从政治上打击中共”。

中条山战役期间的国共关系:互信不足造成恶果

豫湘桂会战简介:日本侵略者最后场攻势作战

豫湘桂会战(日本称为 Ichi-gō Sakusen“一号作战”或“大陆打通作战”)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于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贯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攻势。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

  在皖南事变刚刚发生的时候,毛泽东一度主张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全面的大举反攻,但在刘少奇等人的劝说下,并考虑到时势的不允许,随即改取“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方针,和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当毛泽东得知蒋可能进攻陕北之后,也积极展开军事上的防备工作,可以说4月中下旬双方的军事关注重点都放在陕北了。中条山战役前夕及此后,毛泽东积极地、肯定地回答了蒋要中共配合对敌作战的要求,只是很不满意蒋用“激将法”的方式来请,而不愿给命令、给饷弹。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也不愿意出全力打日本,以防日军将矛头转向八路军,使元气尚未恢复的八路军实力再度受到削弱。由于多种原因,中共出兵的行动较迟,力度也不够,不能给日军以严重打击,未能达到帮中央军守住中条山的效果。

  在战役期间,日军也确实多次散布八路军与日军“不冲突”的谣言,意在挑拨国共关系,减弱抗日力量。事实上,八路军与日军之间的战争一直都在进行着,八路军也的确出兵配合了对敌作战。

  无论如何,正是在皖南事变之后,国共一度形成“凡事互信不足,则共事难成” 的局面,使得中国的抗日力量受到了极大影响。

  6月9日,中共在总结晋南战役的教训时也指出:“晋南方面,由于我方存在着种种内在的弱点,故使敌人暂时的占了上风。这些弱点中,主要的一个,就是反共。反共结果,使得内部不团结,将士无信心,所以吃了大亏。”

豫湘桂战役时间和经过:日军试图打通陆上交通线

1944年4至12月日本侵略军为挽救东南亚地区日军孤立,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1943年,为摧毁美国在中国大陆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