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童之屈原少年课外求智,其聪明才智彰显在哪里?
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官至左徒,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个王公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在楚国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大臣,对子女从小要求严格,注重
张仪,战国末期魏国人,约出生于公元前345年。他和苏秦同是鬼谷门下,同修纵横术。苏秦以“合纵”策略而挂六国相印,成为战国末期的显赫人物;和苏秦的“合纵”相反,张仪用“连横”策略获得秦国信赖,被封为相,蜚声于六国诸侯。下面历史观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仪出身贫寒,但生来聪明伶俐,自幼能说会道。他虽然无钱,但为了有书可读,总是千方百计地接触那些有钱读书的孩子。也不知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那些孩子每逢下学之后,顾不上回家,便急着把书借给他看,并且把老师在课堂讲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教给他。有的孩子见他酷爱读书,竟不惜冒着挨打挨骂的危险,争着从家中偷出各种各样的书送给他。而张仪则是来者不拒,捞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到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因此,当时就有人说他人小鬼大计谋高。
在他十岁那年,发现一本叫《尚书》的书,很是爱读,却没钱买,非常着急。有一天,他忽然对那些借给他书的孩子们说:“感谢诸位帮忙,现在你们所有的书我基本上都读完了,没有更多的知识能满足我。昨天晚上,突然有位自称叫鬼谷子的老先生给我托梦说,他隐居鬼谷山,山上有世间读不到的书,让我前去拜师求学;他还告诉我临去前向诸位告别,表示感谢,说没有平时你们对我的帮助,给我书读,我是没有资格去他那里拜师的。”

有个小朋友一听,争着插话说:“那肯定是位神仙吧?不然怎么知道我们借给你书读呢?”另一个接着说:“听说真有个鬼谷山,从这里向西几万里,你可怎么去呢?”
张仪说:“我知道,家中贫寒,是没有钱让我去上山拜师的;不过,我不怕,就是沿路乞讨,我也是要去的;如果鬼谷子老先生知道我靠乞讨上山,念我心诚志坚,说不定会更加喜欢我。”
众人一听,都争着说:“决不可以,既然神仙知道是我们帮你读的书,我们如果让你乞讨上山求学,鬼谷子老神仙知道了定会责备我们的!没钱不要紧,我们大家凑!”于是,你十个,他二十,有的身上没带,就找借口向家里要,不到两个时辰,就凑了四五百钱。张仪高兴地说:“就算我借大家的吧,将来如果我有了钱,一定还给诸位。”
古代神童之周成王识伪迎周公,其聪明才智彰显在哪里?
周成王名叫姬诵,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他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姬诵继位不久,便发生了一起企图使周朝分裂的事件。姬诵虽然年纪幼小,但天资聪明,善于动脑,他及时调查研究
张仪想着,这么多钱,能买多少书?可他又一想,书不买了,索性真的去上山学艺。他回家把想法给父母一说,父母觉得他有志气,也很同意。因为他没敢说骗其他人的钱,所以父母又向亲友借了些钱给他做盘缠。
张仪来到鬼谷山,在拜鬼谷子为师时,为了说明自己求知心切,把自己为了达到读书的目的所做的一切,如实告诉了师傅。鬼谷子听了,笑着说:“你张开嘴,伸出舌头让我瞧瞧。”张仪张开嘴,把舌头伸了出来。鬼谷子看后接着说:“好吧,我看你的舌头尖且长,约有三寸,多言而不烂,就学点三寸不烂之舌的技艺好了!”于是,鬼谷子便让张仪和先来的苏秦一块学习 纵横学。
“纵横学”,是一门游说性学问,说得白一点,就是“横说横有理,纵说纵有理”。这对善于辞令的张仪来说,正对口味,所以学习 起来如鱼得水。故此,他加倍努力,多苦都不怕。
这一天,张仪为了不影响别人,也不受别人影响,便在山后挖了个两丈多深的大洞,每当鬼谷先生上课完毕,他便一人下到洞中,边看书,边演讲。有时还自讨苦吃,越是讲得口干舌燥的时候,他讲得越来劲,越是不喝水、不休息;嗓子越是沙哑,他讲的声音越大,甚至可着嗓门喊。
鬼谷子发现后,问他为何如此折磨自己,他说:“孟子过去说过,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某个人身上的时候,就一定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他心灵震动,性格坚韧,完成大业啊!”鬼谷子听了,心中很是高兴,又单独传了他不少绝技。

有一天,鬼谷子将苏秦、张仪同时叫到房内说:“你们每人去后山挖一个洞窖,然后分别在窖内发挥平生所学进行演讲,谁能先把我说得哭泣流泪,谁就可以下山去说服人君,建功立业。”张仪说:“师傅,我早已挖了洞窖,能用吗?”鬼谷子说:“可以。”苏秦说:“我和张仪同用一个洞窖可以吗?”鬼谷子说:“也可以。”
古代神童之姬虞智用桐叶讨封,其聪明才智彰显在哪里?
姬虞,是周武王最小的儿子,也是成王最小的同父异母弟弟。成王亲政的时候年仅十六岁,他的弟弟此时最多也只有十二三岁。下面历史观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