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翼临死前留下遗训,要求后代不能改回李姓。所以三个牌位中,右边的牌位就是胡三,作为胡昌翼的养父。左边的牌位叫胡士良,他是家族的第五代,有一次外出路过西递,觉得这个地方不错,于是举家搬到这里,成了西递胡氏宗族的先祖。
通过画像和牌位,可以看到西递胡氏的血缘脉络。这条血缘脉络从唐朝开始,这么长的时间,怎么保证这个脉络不断呢?而且这个村落,可不是只有一个祠堂,祠堂建筑高大精美,宗族成员为什么愿意出钱出力呢?
东周前期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有什么来历及含义?
我们平时所说的春秋时代,实际上就是指东周前半段的历史。春秋一般被认为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有294年,直到三家分晋爆发,
祠堂的作用
祠堂在古代,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是宗族组织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精神象征。宗族组织在很长时间内,为个体提供各种帮助和庇护,以此来维系组织的同心协力。祭祀是宗祠作为公共建筑物的主要功能,用仪式活动来凝聚人心。
西递胡氏聚居上千年,每到固定节日,宗族成员就会在这里祭祀祖先。祭祀有一套严格的仪式,这套仪式一直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周礼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祭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也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发展出了宗族这种大规模组织的雏形。每逢重大节日,诸侯王和子孙们都要回到都城,大家按辈分等级,尊卑有序,举行祭祀仪式。这个制度安排的核心只有一条:唤醒大家对共同血缘的记忆。
经过时间的洗礼,这套组织方式走出了庙堂,最终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组织模式之一。
除了仪式性的祭祀,祠堂还肩负着更重要的现实功能。
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基层的乡村运转良好,靠的是宗族的自治。古代社会,到了县以下的基层,比如乡镇和村庄,公共产品基本是由宗族提供,有困难的家庭会得到宗族救济。宗族内没钱读书参加科举,宗族会资助学费和路费。道路、水利的修缮也由宗族负责,违反乡规则会被惩罚。
在西递村,靠种地肯定连吃饭都吃不饱,这里的人要么去经商,要么读书走仕途。宋元之后,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官,徽州人都很成功。而且,中国三大商帮,徽商、晋商、潮商,都是宗族组织高度发达的地区。
潮汕祠堂
这里面有什么联系吗?有。
首先,宗族可以为成员提供信用背书,有了信用,才能外出经商。其次,宗族可以为成员提供政治保护,特别是盐业、茶业、典当,都需要政府特批,这些行业基本都被宗主背景的徽商垄断。
如此一来,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广。不少人走的太远,就没有经常回来祭祀。那怎么能继续维持宗族凝聚力呢?修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