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三家分晋,但并不是平分,其中韩国领地和资源都是最少的,而赵国分得的土地最多,魏国资源最多。后来魏国率先发展强盛起来,成为中原霸主,其实力要比之前的晋国更为强大。赵国虽然疆域多于魏国,但太靠边境,国内的产业不如魏国,所以没能完成崛起。不过到了战国末期,赵国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成为六国中唯一能和秦国抵抗的国家。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这两个诸侯国吧。
一
首先,在三家分晋后,率先崛起的是魏国,而不是赵国。就赵国来说,在胡服骑射之前,基本上都受到了魏国的压制。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在魏文侯在位时,魏国开启了李悝变法,又因为拥有吴起等名将,魏国得以在战场上压制齐国、秦国、楚国、赵国、韩国等诸侯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由此,在战国前中期,魏国不仅是三晋中最强大的一方,也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那么,问题来了,对于领土不输魏国的赵国,为何在国力上反倒不如魏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赵国之所以在国力远不如魏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赵国得到了原先晋国北方的大量领土,自然是利弊并存的,就利益来说,大量领土意味着更多的资源,但是,在春秋时期,晋国北方长期存在北狄、鲜卑等游牧民族,因此,赵国在获得晋国北方的大量领土后,自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防御这些游牧民族了。众所周知,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可以集中全部的力量来应对北狄、鲜卑等游牧民族,所以基本上是游刃有余的。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谁的愿望?“楼兰”为什么这么招人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荡气回肠的《从军行》,让我们记住了边塞将
但是,在三家分晋后,魏国和韩国自然不会帮助赵国来防御匈奴、鲜卑、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进攻。基于此,赵国需要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北方边境地区的镇守上。比如在长平之战时,赵国都不能从北方边境抽调兵力,因为一旦抽调兵力的话,很可能会顾此失彼。